结缔组织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首都医科医院屈凡凡医师肠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是治不好的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288655.html

作者:首都医科医院屈凡凡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及诊疗手段的提高,近年来肠道息肉的检出率日益升高,肠道息肉是怎样的病理变化?有哪些症状表现?按照病理组织学又是如何分型的?只有清楚认识肠道息肉,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接下来由首都医科医院的屈凡凡老师与我们一起展开关于肠道息肉的探讨。

肠道息肉主要是肠粘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主要见于结肠和直肠,而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比较少见。肠息肉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

图一:有蒂

图二:广基

大多数肠息肉常常没有引人注意的症状,仅在因其他疾病做肠镜检查或肠道x线时偶然发现。而肠道息肉又比较常见,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稍多于女性。部分病人可有便血、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肠息肉大部分为良性,外科手术切除或经肠镜下高频电切后,预后良好,但应及时随访及复查,注意复发,部分息肉也可以恶变,应早发现、早治疗。

肠息肉按病理类组织学分型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一般均较小,直径1cm,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尚不能肯定。·增生性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多分布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1cm。外形为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的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错构瘤性息肉:属于遗传性息肉,常见于儿童。·腺瘤性息肉:(良性上皮肿瘤)属于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按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成分比例越高,增生越快,常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管状腺瘤(绒毛成分25%):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1cm,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型):(绒毛成分25%-75%)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绒毛状腺瘤(绒毛成分75%):绝大多数为单发。直径大多>1cm,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一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增生,分支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只有搞清息肉的病理分型,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才能将癌扼杀在摇篮里,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年龄>40岁的成年人应该定期做胃肠镜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