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CT、MRI诊断指南》,CT和MRI是现代医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掌握CT和MRI诊断学已成为当代影像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第三篇如何阅读常见疾病CTMR第四章腹部疾病
第一节肝脏疾病
1.肝脏CT和MRI检查必须常规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必要时还要做延迟扫描。
2.阅片时要依次观察肝的大小、形态、轮廓及密度(信号)有无改变,从而来发现病变。
3.发现局灶性病变时,要详细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密度(信号)特点、增强扫描时各期的表现、MRI不同序列的表现、周围血管和胆管的情况,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得出
正确的诊断。
4.对于CT和MRI无法确诊的病例,可以建议做经皮肝穿刺活检。
一、肝细胞型肝癌
(一)概述1.原发性肝癌病理组织学可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以肝细胞型最常见。
2.肝细胞肝癌大体形态分为三型: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肿块直径大于5cm者为巨块型,5cm以下者为结节型,病灶小,弥漫分布且较均匀者为弥漫型。
3.小肝癌为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小于3cm,或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小于3cm。
4.肝癌转移以血行性最常见,容易在门静脉和肝静脉内形成癌栓,并可向肝内和肝外转移。肺为肝外转移的主要部位。
5.临床表现:①病人多有慢性肝病和肝硬变病史;②早期多无临床症状或体征;③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乏力、消瘦、肝区肿块,肝区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晚期出现*疸、恶病质、腹水、呕血、便血;④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
(二)CT诊断1.平扫肝内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动脉期,全瘤灶强化,密度高于同层正常肝组织,门脉期瘤灶密度迅速降为低密度灶,密度低于同层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不强化;同时有或无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血清AFP升高,可诊断为结节型肝细胞肝癌。
2.平扫肝内大块状低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内有斑点状、条状、大片状更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强化,内有不强化区;强化区在动脉期密度高于同层正常肝组织,门脉期密度迅速降为低密度灶,密度低于同层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不强化;同时有或无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血清AFP升高,可诊断为巨块型肝细胞肝癌(浸润性生长)。若肿块周围还有结节灶,提示肝内转移;若动脉期有静脉提早显示,提示肿瘤内有动静脉短路;若门静脉内有充盈缺损,提示有门静脉癌栓形成;若后腹膜和肝门部有肿大淋巴结,提示淋巴转移。
3.平扫肝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轮廓光整,边界清楚,周围有一圈低密度影围绕(称为晕圈征,系肿瘤的假包膜形成);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强化,内有不强化区,周围假包膜显示更加清楚。强化区在动脉期密度高于同层正常肝组织,门脉期密度迅速降为低密度灶,密度低于同层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不强化;同时有或无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血清AFP升高,可诊断为巨块型肝细胞肝癌(膨胀性生长)。若肿块周围还有结节灶,提示肝内转移;若动脉期有静脉提早显示,提示肿瘤内有动静脉短路;若门静脉内有充盈缺损,提示有门静脉癌栓形成;若后腹膜和肝门部有肿大淋巴结,提示淋巴转移。
4.平扫全肝内弥漫分布有无数的低密度小结节,大小从几个毫米到1cm不等,无巨块病灶存在;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密度高于肝,门脉期肿瘤密度低于肝。同时有或无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血清AFP升高,可诊断为弥漫型肝细胞肝癌。
5.肿瘤假包膜、血管受侵犯是肝癌诊断的可靠征象。
(三)MRI诊断1.T1WI上肿瘤呈稍低或等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肿瘤内有脂肪变或出血则出现高信号灶,有坏死囊变区则出现更低信号灶;肿瘤假包膜表现为环绕肿瘤周围的低信号环。
2.T2WI上肿瘤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呈镶嵌状改变),肿瘤内的脂肪变或出血表现为高信号,瘤周水肿和瘤内坏死囊变区也为高信号,瘤内纤维间隔呈低信号;门静脉周围出现高信号套袖状水肿,或肿瘤内出现高信号或流空的血管影,提示肿瘤累及血管。
3.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正常流空效应消失,在T1WI上呈较高信号,T2WI上信号较低,则提示血管内有瘤栓。MRI静脉造影可清楚显示血管内的瘤栓,表现为高信号静脉内有低信号的充盈缺损影。
肝细胞肝癌MRI的其他诊断要点包括增强特点都与CT相同。
(四)鉴别诊断下列疾病和肝细胞肝癌一样在CT上均表现为局灶性低密度影,MRI上都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都有强化表现。不同点如下:
1.胆管细胞型肝癌:见“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鉴别诊断。
2.肝海绵状血管瘤:①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的特点: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以后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推进,延迟扫描病灶等密度充填;②周围无假包膜;③无动静脉短路和门静脉内癌栓;④后腹膜和肝门部无肿大淋巴结;⑤一般无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表现;⑥MRIT2WI上出现“灯泡征”;⑦血清AFP阴性。
3.肝转移瘤:①有原发肿瘤病史;②肝内多发结节灶,病灶中心常见坏死,CT增强扫描或MRIT2WI出现典型“牛眼征”;③周围无假包膜;④一般无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表现;⑤血清AFP阴性。
4.肝局灶性结节再生:①多无症状;②瘤内有放射状纤维隔是其特征性,表现为CT平扫呈放射状低密度,增强扫描不强化,MRI上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③MRI上肿块信号与正常肝组织只有轻微的差异。
5.肝脓肿:①有感染发热病史;②瘤内有气体;③出现“环征”;④增强扫描出现环状强化或呈蜂窝状强化;⑤短期复查病灶明显变化。
二、胆管细胞型肝癌
(一)概述1.是原发性肝癌组织学分类中的一种,起源于肝内胆管2级以远的胆管上皮。
2.临床表现:①病人多无乙肝、肝硬化;②临床以上腹不适和肿块为首发症状,或体检时发现肝占位而就诊;③血清AFP检查阴性。
(二)CT诊断1.平扫示肝内结节状或肿块状低密度灶,边缘清楚或不清,瘤内有条状或小圆形更低密度影(扩张的胆管),肿块周围可有扩张的胆管并伴有结石,局部肝叶可有萎缩;增强扫描肿块呈“慢进慢出”的强化特点:动脉期肿块轻度无定形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逐渐明显,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组织;肿块内长条状或小圆形低密度影不强化(系扩张的胆管),结合临床病人无乙肝、肝硬化,血清AFP检查阴性可诊断为胆管细胞型肝癌(实质性改变)。
2.平扫示肝内结节状或肿块状低密度灶,边缘清楚或不清,肿块周围可有扩张的胆管并伴有结石,局部肝叶可有萎缩;增强扫描见肿块内大部不强化,周围薄层不完全的环状强化,强化带内缘可见条索状或锥状的强化影向中心无强化区呈长短不一的延伸,强化环早期强化密度低于同层肝组织,晚期出现延迟强化,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组织;结合临床病人无乙肝、肝硬化,血清AFP检查阴性可诊断为胆管细胞型肝癌(坏死性改变)。
3.平扫示肝内结节状或肿块状低密度灶,边缘清楚或不清,瘤内有条状或小圆形更低密度影,肿块周围可有扩张的胆管并伴有结石,局部肝叶可有萎缩;增强扫描肿块呈不规则强化(既有周围的环形强化又有内部的强化),早期强化密度低于同层肝组织,晚期出现延迟强化,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组织;结合临床病人无乙肝、肝硬化,血清AFP检查阴性可诊断为胆管细胞型肝癌(混合性改变)。
(三)MRI诊断T1WI肿块呈略低信号,T2WI肿块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他诊断要点包括增强特点都与CT相同。
(四)鉴别诊断下列疾病和胆管细胞型肝癌一样在CT上均表现为局灶性低密度影,MRI上都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都有强化表现。不同点如下:
1.肝细胞型肝癌:①平扫肿块内及周围一般没有扩张的胆管;②增强扫描肿块强化特点是“快进快出”,早期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组织,很快强化密度低于同层肝组织,延迟也不强化;③肿块内大片状坏死常不累及病灶的大部或全部,多数是各种形态的坏死同时存在;④局部肝叶无萎缩;⑤病人多有乙肝、肝硬化;⑥血清AFP检查阳性。
2.肝海绵状血管瘤:肿块可出现延迟强化,它的特点在于:①强化早期肿块表现为边缘的结节状强化,且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②平扫肿块内及周围一般没有扩张的胆管;③局部肝叶无萎缩;④MRIT2WI上出现“灯泡征”。
3.肝脓肿:以坏死性改变为主的胆管细胞型肝癌需与肝脓肿鉴别。①脓肿壁内缘光整,无胆管细胞型肝癌的条索状或锥状强化影;②脓肿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③局部肝叶无萎缩;④临床上有发热。
三、肝转移瘤(一)概述1.人体各部位的恶性肿瘤都可经门静脉、肝动脉或淋巴途径转移到肝脏,其中以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最常见。
2.病理上病灶大小、形态和数目多变,以多发结节常见,病灶多为少血供,周围无假包膜,亦不侵犯肝内血管。
3.临床表现:病人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血清AFP检测阴性。
(二)CT诊断1.平扫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有强化,结合病人其他部位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都要考虑肝转移瘤可能。因为肝转移瘤CT表现复杂,可类似于肝癌、肝血管瘤和肝脓肿等其他肝内病变的CT表现,必要时需要做肝穿刺活检才能鉴别。
2.增强扫描出现“牛眼征”改变对肝转移瘤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病灶中心无强化呈低密度,边缘高密度强化,最外层又低于肝实质。
3.肝内多发病灶且有“牛眼征”表现,是肝转移瘤的典型表现,即使病人无其他部位原发恶性肿瘤病史,也要首先考虑肝转移瘤,建议做全身的仔细检查,特别是消化系统。
(三)MRI诊断1.肝内单发或多发病灶,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有强化,结合病人其他部位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都要考虑肝转移瘤可能。因为肝转移瘤MRI表现复杂,可类似于肝癌、肝血管瘤和肝脓肿等其他肝内病变的MRI表现,必要时需要做肝穿刺活检才能鉴别。
2“.牛眼征”或“靶征”的出现对肝转移瘤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T2WI上病灶中心呈高信号(坏死液化),周围有宽度不等的低信号环(可能与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和凝固性坏死有关),有的在低信号环的周围还有一个比正常肝实质信号高的环(可能与生长活跃的肿瘤细胞及细胞坏死有关)。
3.肝内多发病灶且在T2WI上出现“牛眼征”或“靶征”表现,是肝转移瘤的典型表现,即使病人无其他部位原发恶性肿瘤病史,都要首先考虑肝转移瘤,建议做全身的仔细检查,特别是消化系统。
(四)鉴别诊断下列疾病和肝转移瘤一样在CT上均可表现为多发性的局灶性低密度影,MRI上都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都有强化表现。不同点如下:
1.肝细胞型肝癌:详见“肝细胞型肝癌”的鉴别诊断。
2.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①无原发恶性肿瘤史;②无“牛眼征”或“靶征”;③增强扫描每个病灶都呈典型的“快进慢出”的特点;④T2WI上随着TE时间的延长信号越来越高(灯泡征)。
3.多发性肝脓肿:①有高热、血白细胞升高病史;②无原发恶性肿瘤史;③无“牛眼征”或“靶征”;④有“环征”;⑤增强扫描呈花环状强化。
四、肝海绵状血管瘤(一)概述1.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2.病理:血管瘤大小不一,小者1cm左右,巨大的超过10cm,单个多见,多发者也不少见。血管瘤外观呈紫红色,质软,—般无包膜。切面呈囊状或筛状空隙、犹如海绵,故又称海绵状血管瘤。有的病灶中央见疤痕组织,偶见钙化。镜下见大小不等的血管窦,衬以扁平内皮细胞,管腔之间有纤维组织和其他基质。
3.临床表现:多无症状和体征。
(二)CT诊断平扫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单发或多发;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呈“快进慢出”的特点,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强化,密度高于同层正常肝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周边的结节状强化灶向病灶中心扩大,密度仍高于同层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病灶整个强化(也可有不强化区,病理上为血栓机化),密度从高于逐渐降至等于同层正常肝组织,并保持较长时间的等密度。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三)MRI诊断T1WI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灶,边界清楚,信号均匀(也可不均匀),单发或多发;T2WI病灶呈高信号,且随着TE时间的延长信号越来越高,称为灯泡征;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呈“快进慢出”的特点,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周边的结节状强化灶向病灶中心扩大,延迟扫描病灶整个强化(也可有不强化区),并保持较长时间。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四)鉴别诊断下列疾病和肝海绵状血管瘤一样在CT上均表现为局灶性低密度影,MRI上都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都有强化表现。不同点如下:
1.肝细胞型肝癌:见“肝细胞型肝癌”的鉴别诊断。
2.胆管细胞型肝癌:见“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鉴别诊断。
3.肝转移瘤:见“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4.肝脓肿:①有高热、血白细胞升高病史;②肿块内有气体影;③无“灯泡征”;④有“环征”;⑤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没有“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
五、肝局灶性结节再生(一)概述1.病理:局灶性结节再生(FNH)是一种肝内少见的良性肿瘤。由肝细胞、胆管、枯否氏细胞等正常肝组织结构组成,肿瘤虽无包膜,但边界清楚,瘤内有放射状纤维(星状瘢痕)间隔,自病灶
中心向周围辐射。瘤内有放射状纤维间隔是其特征。
2.多见于青年女性,但与口服避孕药无关。
3.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和体征,多系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二)CT诊断平扫肝内圆形、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见病灶明显强化,内有自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的未强化影,结合病人无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肝内局灶性结节再生。若增强扫描瘤内未见放射状的未强化影,则结合病人无临床表现只能提示肝内局灶性结节再生的可能,建议作MRI检查。
(三)MRI诊断同时有下列3个征象,结合病人临床情况可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再生:
1.T1WI和T2WI肿瘤均表现为等信号;
2.除中心瘢痕外,肿瘤其他部分为均匀信号;
3.中心放射状瘢痕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四)鉴别诊断1.局灶性结节再生主要与肝细胞型肝癌鉴别,详见“肝细胞型肝癌”。
2.由于其好发于青年女性,故又要与肝细胞腺瘤鉴别,后者的特点是:①与口服避孕药有关,停药后肿瘤可缩小;②瘤内无放射状纤维瘢痕;③常见瘤内出血;④瘤内的坏死与钙化在T2WI上呈低信号。
六、细菌性肝脓肿(一)概述1.肝脓肿可分为细菌性、阿米巴性和霉菌性,以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
2.全身各部化脓性感染,尤其腹腔内感染,均可导致细菌性肝脓肿。
3.临床表现: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和叩击痛、肝肿大及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CT诊断1.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内有气体影,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肝脓肿。
2.平扫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CT值0~20HU,密度均匀,周围有一带状略高密度环围绕(脓肿壁),环外还可有或无低密度水肿带;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强化,增强环轮廓光整,厚度均匀,环周围可有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称为环征。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肝脓肿。
3.平扫肝内大片状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呈蜂窝状强化,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肝脓肿。
4.肝内单发或多发病灶,经抗炎治疗后病灶较前缩小,病人症状改善,可确诊为肝脓肿。
(三)MRI诊断1.肝内单发或多发病灶,内出现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的气体影,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肝脓肿。
2.肝内单发或多发病灶,T1WI上呈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周围有一信号强度高于脓腔而低于肝实质的晕环,晕环外可有或无低信号带(水肿带),称晕环征;T2WI病灶中心呈高信号,周围晕环呈低信号,晕环外水肿带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晕环呈环状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肝脓肿。
3.肝内单发或多发病灶,经抗炎治疗后病灶较前缩小,病人症状改善,可确诊为肝脓肿。
(四)鉴别诊断下列疾病和肝脓肿一样在CT上均表现为局灶性低密度影,MRI上都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都有强化表现。不同点如下:
1.肝细胞肝癌:见“肝细胞肝癌”的鉴别诊断。
2.胆管细胞型肝癌:见“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鉴别诊断。
3.肝转移瘤:见“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4.肝海绵状血管瘤:见“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七、肝囊肿与多囊肝(一)概述1.先天性肝囊肿和多囊肝是由于肝内胆管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多囊肝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与多囊肾、多囊胰同时存在。
2.临床表现:一般没有症状。
(二)CT诊断平扫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CT值0HU左右,大小不等,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单发或多发;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可诊断为肝囊肿。若类似病灶肝内弥漫分布,又有或没有多囊肾、多囊胰表现,可诊断为多囊肝。
(三)MRI诊断T1WI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灶,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单发或多发;T2WI病灶呈高信号,采用水抑制技术信号变低;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可诊断为肝囊肿。若类似病灶肝内弥漫分布,又有或没有多囊肾、多囊胰表现,可诊断为多囊肝。
(四)鉴别诊断下列疾病和肝囊肿一样在CT上和MRI上都表现囊性肿块。不同点如下:
1.囊性转移瘤:①有原发肿瘤病史;②增强扫描病灶周边有强化,可出现“牛眼征”表现。
2.肝脓肿:①有高热病史;②增强扫描病灶环状强化,有“环征”。
3.肝包虫病:①牧区生活史;②可有“双壁征”“母子囊”。
八、肝硬化(一)概述1.肝硬化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广泛纤维化和再生结节。
2.导致肝硬化的最常见原因是肝炎和酗酒。
3.临床表现:①有肝炎或酗酒史;②肝功能不良;③门脉高压表现。
(二)CT诊断1.肝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肝右叶小,左叶或尾状叶增大),肝表面波浪状,肝密度不均匀,肝裂增宽即可诊断为肝硬化。若同时有脾大(长径超过5个肋单元或脾下缘超过肝下缘),肝脾周围有水样密度影围绕(腹水),脾门、食管下端和胃底周围有结节状或条状影(静脉曲张),则可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
2.肝再生结节在平扫时表现为稍高密度(周围密度偏低的纤维组织或脂肪变的肝组织衬托之故),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都表现为等密度。这是由于再生结节及其周围组织都以门静脉供血为主,故增强后强化程度趋向一致。
3.一定要注意是否合并有肝细胞肝癌。
(三)MRI诊断1.肝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肝右叶小,左叶或尾状叶增大),肝表面波浪状,肝信号不均匀,肝裂增宽即可诊断为肝硬化;若同时有脾大(长径超过5个肋单元或脾下缘超过肝下缘),肝脾周围有水样信号影围绕(腹水),脾门、食管下端和胃底周围有结节状或条状影(静脉曲张),则可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
2.再生结节在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与再生结节中含铁血*素沉着或纤维间隔有关)。脂肪变区的再生结节在T1WI上呈高信号(再生结节内三酸甘油酯含量高)。
(四)鉴别诊断肝硬化常合并有肝细胞肝癌,因此要注意肝细胞肝癌与肝再生结节的鉴别,两者不要互相误诊。肝再生结节在CT平扫时表现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都表现为等密度;MRI上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而肝癌结节在CT平扫时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表现为低密度。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同一病人,肝癌结节和肝硬化结节可同时存在。
九、脂肪肝(一)概述1.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称脂肪肝,又称肝脂肪浸润或脂肪变性。
2.脂肪肝可以是弥漫性,也可以是局灶性。
3.脂肪肝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柯兴氏综合症、激素治疗后。
4.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出现肝区不适、胀痛。
(二)CT诊断1.正常肝密度等于或高于脾。若平扫时肝密度普遍低于脾,增强扫描肝内血管强化,走行正常即可诊断为脂肪肝。
2.肝内局灶性低密度灶,形态不规则,无占位表现;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但病灶内血管强化,走行正常可诊断为局灶性脂肪浸润。
3.严重的脂肪肝,肝的密度可低于肝内血管密度,在CT平扫时肝内血管可显示为高密度影。
(三)MRI诊断常规MRI扫描(SE序列)对诊断脂肪肝不敏感,无论从信号强度还是弛豫时间均难以与正常肝组织区分。
(四)鉴别诊断1.弥漫性脂肪肝CT表现典型,一般不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但脂肪肝常可合并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不要漏诊。
2.局灶性脂肪肝CT上要与肝内其他低密度病变特别是肝癌鉴别,可利用常规MRI对脂肪肝诊断不敏感的特点加以鉴别。①CT上显示低密度灶而T2WI上信号正常,基本可确定为脂肪肝而除外肝癌或转移癌等,因为肝癌或转移癌等疾病T2WI均为高信号;②T1WI局灶性脂肪肝呈等信号,而肝癌或转移癌等病变呈低信号。③增强扫描局灶性脂肪肝病灶不强化,但病灶内血管强化,走行正常。
纵隔肿瘤、心脏大血管疾病、胸膜疾病的CTnbsp;MRI影像诊断要点#医学影像每日笔记3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