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病史:患者,女性,30岁,因“发现右侧腋窝无痛性肿块2月余”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2℃,右侧腋窝触及数个肿块,无压痛,质地软,边界清,活动度较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右侧腋窝处皮肤颜色正常、无破溃,红色标记为术前定位
灰阶及多普勒超声
右侧腋窝可探及多个囊性病灶,部分相通,较大的6.5cm×4.6cm,边界清,内壁光滑,加压易变形,部分囊腔内可见多条高回声分隔,CDFI:仅在部分囊壁见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右侧腋窝囊性病灶,边界清,内壁光滑,加压易变形
不同切面显示右侧腋窝囊性病灶,内可见分隔(箭头)
右侧腋窝另一囊性病灶,内可见多条分隔(箭头)
不同切面显示腋窝另一囊性病灶,内可见分隔(箭头)
右侧腋窝囊性病灶内增厚的分隔处可见彩色血流信号(箭头)
超声提示
右侧腋窝多发囊性病灶,淋巴管瘤可能性大。
病理结果
淋巴管瘤。
手术标本:暗红囊性肿物,壁薄,内含淡*色清亮液体
分析腋窝处无痛性肿块,超声示多个囊性病灶,边界清,仅在分隔处有血流信号,符合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表现。淋巴管瘤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病程中具有浸润生长的趋势,可侵犯到周边组织器官,对于一些体积大、位置深的肿块,超声扫查时除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外,还要观察病灶延伸的范围、与周围大血管及神经等的关系,为手术方式提供重要信息。
知识点回顾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由扩张、增生、结构紊乱的淋巴管组成,因淋巴液回流不畅所致。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在放疗、创伤或淋巴结感染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淋巴管梗阻而发生急、慢性扩张。按组织学构成不同,淋巴管瘤分为囊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毛细淋巴管瘤。上述这些类型其实是一种病变不同时期的表现,3种类型可同时存在,但以某一种为主,如与血管瘤混合生长,病理上称其为淋巴血管瘤。囊性淋巴管瘤(cysticlymphangioma)又称为淋巴水囊瘤(hygroma),临床多见,由于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裂隙融合形成的大原始淋巴囊,在发育的过程中未引流入中心静脉系统所致,主要由异常扩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大小不等的囊性病变,囊壁内衬以单层内皮细胞,壁薄光滑,形态不规则,间质由大量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肌纤维细胞、白细胞构成,血管分布非常稀少,囊腔内富含淋巴液,多见于结构疏松的组织间隙内。海绵状淋巴管瘤(cavernouslymphangioma)由迂曲扩张的淋巴管、淋巴液、周围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皮下,也可发生于深部或内脏。毛细淋巴管瘤(capillarylymphangioma)又名单纯性淋巴管瘤,由扩张的细小淋巴管组成,多见于皮肤或黏膜层。
淋巴管瘤全身多个部位均可累及,好发于头颈部、躯干、腋窝、四肢等淋巴组织丰富区和淋巴管汇聚区,发病以婴幼儿多见,亦可见于成人,因其具有浸润性生长和不断发展的趋势,自然消退少见。浅表的淋巴管瘤对周围组织、脏器无压迫时常表现为体表无痛性肿块,触之有波动感,质地柔软,一般无其他明显的症状及体征,当肿块压迫周边组织、器官时,可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位于面颊部时可造成面部畸形,若肿块并发感染及出血时可增大、疼痛。
超声表现可大致分为以下类型:①单房囊肿型,病灶呈无回声区,边界清,壁薄、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加压易变形,囊内有时可见少许高回声分隔,内常无彩色血流信号;②多房囊肿型,病灶呈蜂窝状多房囊性结构,有时病变范围广可浸润性生长,内部分隔常呈纤细高回声,高回声分隔可增粗、增强。若伴出血或感染时,囊内可见密集点状、絮状强回声,可移动。肿块内常无彩色血流信号,或仅在囊壁、分隔内见少许点状彩色血流信号;③囊实混合型,病灶内可见纤维分隔及实质回声,边界可不清,内回声不均匀,高回声分隔常厚薄不均;④强回声或高回声型,此类型少见,回声类似于肝血管瘤,内部多见等号状强回声,一般认为是管壁结构;⑤淋巴血管瘤表现为部分淋巴管瘤中混杂有血管瘤组织,声像图为囊实混合性肿物,内呈多个分隔,似蜂窝状结构,在实性部分内常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内容摘自《浅表淋巴疾病超声诊断》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年4月出版发行
编委简介:张莹,主治医师,医院(医院、浙江省结核病诊断治疗中心)超声科心超组组长,超声诊断工作十余年。现任浙江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兼秘书,浙江省数理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学组委员。主持及参与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三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学习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