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冬病夏治概念
冬为阴夏为阳
1、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2、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3.冬病夏治:根据中医理论,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依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在此时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期间,是人体阳气最盛之时,人体肌肤膝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运行直达病所,在此季节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扶养阳气,用“天之阳”“药之阳”激发“人身之阳”,可谓是“三阳开泰”,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纠正人体阳气虚弱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冬病的发作或彻底铲除病根的目的。
冬病为何要夏治?
“冬病”一年四季均可治疗,但是以夏天治疗疗效最好。因为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所致的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所谓的阳气不足也可以说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甚者穿着袜子。
冬病夏治的治疗原理
应用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人天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相结合。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冬病夏治适应症:
1,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反复呼吸道炎症,急慢性鼻炎,风湿病性关节炎,体质虚弱易外感等。
症状:咳嗽、哮喘、易受外感、鼻塞、流涕、汗多,苔薄质淡红脉浮弱。
2,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软组织风湿症,产后风湿症,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脾肾亏虚的患者。
症状:关节疼痛、肿胀反复发作,关节怕风怕凉,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或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
3,胃痛、胃胀、痞满、泄泻等属于脾胃虚寒证者。
症状多见: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胃脘部或腹部胃寒喜温,喜揉按、食欲减退,喜温食,畏寒凉食物、泛吐清水、恶心呕吐、嗳气、腹泻等症状。
4,妇科: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产后身痛等。
症状:下腹坠胀,疼痛,得热则缓和,白带多、痛经、月经失调,脉沉紧、舌苔薄白多津。
5,肾病,:腰冷酸痛,下肢痿软,气喘,耳鸣耳聋,遗精,骨蒸潮热,健忘,阳萎,早泄及水肿,小便不利,遗尿等。
肾病常见实验检查有: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血中尿酸升高,尿素氮升高,肌酐升高等。
6,肿liu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特别是经过放、化疗治疗的患者,人体的免疫功能遭到很大的损伤。所以大部分肿liu患者也可以尝试冬病夏治。
三伏天-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冬病夏治要在“三伏天”:
1、一年中天气最热、阳气最盛;
2、气血趋于体表,经脉气血充盈
3、皮肤松弛、毛孔张开。
A、利于趁热打铁,以火消阴
B、利于引火归源,培植元气
C、利用药物渗透皮肤,发挥作用。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
三伏天”横跨“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共30天,有些年份碰上闰月是40天。
通常认为,3年为一个疗程。
冬病夏治,三伏艾灸正当时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三伏时节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艾为纯阳之物,在阳气最旺盛之时施“三伏灸”,可将双重阳气作用于体内渗入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所,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逐湿、鼓舞阳气等,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年三伏灸详细时间表
伏前解*:5月05日-7月12日
初伏驱寒: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清养: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化瘀: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固本:8月21日-9月01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