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西事件”成为小长假里的舆论热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魏则西近日因身患滑膜肉瘤去世。在求医过程中,他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排名前列的医院(后证实其涉事科室被外包给“莆田系”医院),接受其“生物免疫疗法”治疗,耗资20多万元却治疗未果,最终延误了其他治疗时机
。
事件回顾:
年4月,21岁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魏则西被检查发现腹部有滑膜肉瘤,这是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
年9月,在其求医过程中,他曾通过百度检索锁定了“生物免疫医疗法”,并最终选择在医院采用该疗法治疗。一位李姓主任曾许诺治愈率可达80%-90%,至少保证20年。那时候,他做完4次在武警北京二院的生物免疫疗法,花费20余万元。
年2月26日,知乎上有人提问:“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魏则西将这根“救命稻草”的故事作为回答。医院,是在百度上搜的,排名领先。疗法“说得特别好”。他在文中还提到,当时武警北京二院的医生曾经对他说该院与国外大学合作,“有效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看着我的报告单,给我爸妈说保我20年没问题”。结果却被网友告知生物免疫疗法是被国外临床淘汰的技术。他质疑医院的李姓医生向其宣传的“肿瘤生物免疫疗法”在美国早被淘汰,并质疑百度竞价排名的医疗信息有误导之嫌。
年4月12日,魏则西去世。当天,在一则“魏则西怎么样了?”的知乎帖下,魏则西父亲用魏则西的知乎账号回复称:“我是魏则西的父亲魏海全,则西今天早上八点十七分去世,我和他妈妈谢谢广大知友对则西的关爱,希望大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
4月28日,针对自媒体曝出“魏则西”之医院外包诊所给民营机构,百度竞价排名等问题,百度回应称,(魏)则西生前通过电视媒体报道和百度搜索选择的武警北京二院,百度第一时间进行了搜索结果审查,该医医院,资质齐全。
5月1日,百度再次回应称,针对网友对魏则西所选择的武警北京二院的治疗效果及其内部管理问题的质疑,百度正积极向发证单位及武警总部主管该院的相关部门递交审查申请函,希望相关部门能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
5月2日,三部门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言人姜*表示,根据网民举报,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对此事件及互联网企业依法经营事项进行调查并依法处理。对此,百度公司称,欢迎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
什么是滑膜肉瘤?
提到恶性肿瘤,人们往往会把它等同于癌症,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叫做肉瘤。简单的说,发生于机体与外界相通的组织——皮肤、粘膜、腺体等组织的叫做癌症,例如,大家常见的皮肤癌、肺癌、肝癌等。而包被于这些组织内部,不与外界相通部位的组织——骨骼、肌肉、结缔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叫做肉瘤。滑膜肉瘤正是发生于结缔组织。
南方医院骨肿瘤科李浩淼主任表示,肉瘤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三左右,也就是说每10万个人中仅有三个人发生肉瘤,而滑膜肉瘤则更少,即使在软组织肉瘤中也仅占10%,因为其罕见,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滑膜肉瘤的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年人,而更大的危险在于缺乏有效的办法早期发现,目前其病因尚未明确,但非遗传所致。
“我们的临床观察发现,国内大约70%滑膜肉瘤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李浩淼说,“主要是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的关节疼痛与肿胀常被误诊为损伤或关节炎等,尤其是对于多发群体青年而言,很多时候归结为近期运动伤害甚至是生长期自然疼痛,直到肿块飞速发展且疼痛剧烈才就医,而此时或已进入中晚期。”
此外,也有专家表示,滑膜肉瘤有些特有表征可值得网友警惕,“它早起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置非常固定但界限不清楚,按下去有压痛感产生,到了病程后期还会发生静脉怒张和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等现象,手摸上去感觉得到异常热。”
“免疫治疗技术”是什么?
对于“滑膜肉瘤”非成熟疗法
魏则西在武警二院使用的是“DC免疫治疗技术”,近日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对此,医院软组织和腹膜后肿瘤中心主任郝纯毅解释称,实际上DC免疫治疗技术本身是很成熟的一种技术,关键是如何应用。
过去,肿瘤治疗手段主要包含手术、放疗、化疗,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又出现了了免疫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治疗手段。据郝纯毅介绍,“免疫治疗”的原理是调动患者自身抵抗力、战斗力抵御肿瘤细胞,而非象化疗、放疗等的“直接杀伤”。在理论上来讲,这是肿瘤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当前肿瘤治疗学领域中的的研究热点之一。
不过,郝纯毅指出,免疫治疗对于某些病种的治疗效果比较好,像肾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医院均有开展。但对于很多肿瘤而言,免疫治疗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对于魏则西所患的滑膜肉瘤,使用免疫治疗并不是成熟的治疗方法。
有撰文称,魏则西使用的免疫治疗技术在美国是“失败”的。郝纯毅对此认为,不能够一概而论地以“失败”来形容免疫治疗。从长远来看,它一定是发展方向,但关键是如何应用。“治疗任何疾病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关键问题是病人、疾病是否适用。”
提醒:上网查病要冷静
健康时报曾刊发过评论《网络时代当心“百度病”!》,读后深以为然。网络发达,既是好事,同时也有风险,上网查病尤其如此。上网查病之前一定要告诫自己:不要紧张,要冷静,不要惊慌。有的人,其实得的病并不大,然而由于通过网上搜索,发现自己所患的病居然有那么严重,吓得不轻,于是,吃饭不香,喝茶不爽,睡得不沉。总之,心理负担极重。其实,这是过于担忧了。同时,网络这个东西有非常不好的地方,有的网站的信息并不可靠,说法本身就不对。所以要查也得到正规网站,不要随便搜到一点信息就信以为真,自己吓自己,这样肯定是无益于疾病治疗的。
上网查病不是不可以,它完全可行。但不能过于依赖网络。一旦发现自己患病,可以上网了解疾病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医院治疗。上网查病要冷静!
附:《网络时代当心“百度病”!》全文
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推动了各类搜索引擎的便捷使用,这为人们查阅各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以往可能需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查询半天的资料,如今只需“百度一下”,所需信息就会瞬间云集到我们眼前。
这也为人们“看病”带来了新思路。那就是在自己感觉不适,或怀疑身患某类疾病时,医院就诊,而是把一些疾病或症状通过搜索引擎,来个自我诊治。
“百度一下”的诊病与只能“
医学中的很多症状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来自于医生多年诊治的经验,很难通过文字明确表述出来。对于疾病的理解,更需要对文字之外的信息进行把控。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可能对症状进行联想,产生自己可能患病的错误判断。其实很多医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早期学习疾病时,常常是学到什么病,就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一度弄得自己挺紧张。
另外,许多人可能都听过“医者不自医”这句话,当医生的一般不给自己看病。因为当涉及自身时,很容易犯糊涂。而且对自己实施诊治,顾虑会更多一些,有时甚至一点细微的心理变化,都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即便“百度”来的知识是准确的,也可能因为自己的误读耽误了就医时间。更有甚者,会把搜来的信息作为衡量医生行为的标准,以此怀疑医生,继而引发医患纠纷。
发达的搜索引擎固然为求医问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用来查看一些出处权威的信息,帮我们了解常识性的知识,知道人为什么会发热,为什么会咳嗽等。但由于个体差异与对症诊疗的需要,在“百度”时不必纠结疾病的诊疗标准与细则,这能帮我们正确地认识疾病,理性地看待诊疗过程。
“百度”带来的便利,应更多地体现在疾病科普和预约挂号、医患沟通等过程中,而不是在鱼龙混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对号入座”地自我诊治。这种“百度病”应当戒断!
来源(健康时报网)
按住《蓝色洪湖儿女》传递正能量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