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pharyngitis)为咽部的非特异性炎症,是各种微生物感染咽部而产生炎症的统称,可单独存在,也可与鼻炎、扁桃体炎和喉炎并存,或为某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可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咽炎为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咽淋巴组织常被累及,炎症早期可局限,随病情进展常可涉及整个咽腔,以秋冬及冬春之交较常见。
主要表现为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吞咽疼痛明显,咽部充血肿胀等。慢性咽炎又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萎缩性咽炎,其中慢性单纯性咽炎较多见,病变主要在黏膜层,表现为咽部黏膜慢性充血,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黏液腺可肥大,分泌功能亢进,黏液分泌增多。患者常咯出咽内黏痰,或感觉咽部有异物感,咯不出,咽不下。多见成年人,病程长,易复发,症状顽固。
慢性咽炎的病因,在中医看来有如下五种:
一:风热
风热症引起的慢性咽炎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常见症状为咽部红、肿、痛、吞咽不利、痰*咳嗽,并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状。另外常见的病症还有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肿胀的淋巴滤细胞中央出现*白色点状渗出物。
风热引起的慢性咽炎,治疗原则是:疏风清热、利咽止咳。
二:风寒
风寒引起的慢性咽炎,同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有咽喉微痛、吞咽不错、咳嗽痰白,并伴有恶寒头痛,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微红。
风寒引起的慢性咽炎,治疗原则是:疏风清寒、利咽止咳
三:痰湿
中医把人体分为九大体质,其中就有痰湿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多体型肥胖,喜欢甜食或者肥腻食物。
痰湿体质的慢性咽炎患者,常感觉咽部吞咽不利,老感觉有痰,却很难咳出来,费很大劲咳出来却只有一点点白色的黏稠痰液。此外常伴有咽后壁滤泡增生、粘膜肥厚。
痰湿引起的慢性咽炎,治疗原则是:化湿祛痰,利咽止咳。
四:肝郁
肝郁型患者平常容易情绪激动、易怒,感觉咽喉有异物,有痰却难以咳出,常见咽部粘膜层慢性充血,咽后壁滤泡增生,粘液腺肥大、分泌亢进。
肝郁引起的慢性咽炎,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利咽止咳。
五:阴虚
阴虚的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常感觉咽喉不适、微痛干痒、伴有灼热感。检查时眼部敏感,易引起恶心、干呕,咽后壁黏膜干燥或者萎缩。
阴虚引起的慢性咽炎,治疗原则是:阴虚患者一般治疗时间较长,需要慢慢补养阴虚之证,多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
这五种是慢性咽炎的基本病因,但在临床上往往不是只有这一种诱因,而是两种甚至多种病因相互作用,所以治疗的时候需要辨证治疗,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中医治疗慢性咽炎的方剂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提起慢性咽炎,大多数最先想到的就是各种咽喉含片了,最有名的如金嗓子喉宝、复方草珊瑚含片、西瓜霜含片等,中药饮片泡水,如胖大海、木蝴蝶、金银花、连翘、罗汉果、菊花等等,多是一些清热解*、利咽的中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少能够彻底治愈的。
当然也很少有人专门把咽炎当做一个病,花巨大精力和财力来治疗,因此慢性咽炎这个病时常迁延不愈。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这个疾病的论述。与这个疾病有关的方剂主要有三个,即半夏厚朴汤、橘枳姜汤和麦门冬汤。
1.橘枳姜汤: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橘枳姜汤方后注云《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沫。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通俗的说,就是如果一个人出现以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伴随着咽部噎塞感、咽痒,喉中发干总是不断吐白色泡沫状的粘液的疾病,可以临证选用橘枳姜汤治疗。
《胸痹心痛病》第一条就提到了胸痹心痛病的病机,即阳微阴弦,即上焦(多指胸中)阳气不足,下焦(多指胃)的阴邪(多为痰浊水饮)乘虚而入,上冲,侵犯上焦,气血失和、脉络失养,故出现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不得平卧的表现。
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没有上焦阳虚,下焦浊阴不能上犯;当然下焦没有浊阴内停,虽上焦阳虚亦不会致病。故胸痹为病,阳微阴弦,二者缺一不可。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提到:心下有留饮,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若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必要利水下气。那么同样的症状,茯苓杏仁甘草汤和橘枳姜汤如何区分呢?
茯苓淡渗利水,杏仁下气利水,甘草缓急;橘皮行气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胀,生姜降逆和胃化饮。两个方子均能治疗胸闷、气短,但各有偏重。
茯苓杏仁甘草汤侧重于水气,治疗以气短、上气不接下气,而胸满胀闷不重的情况。而橘枳姜汤治疗以胸闷胀满剧烈、心胸痞塞为主者,气短不如茯苓杏仁甘草汤明显,尤其是合并咽部有异物感、噎窒不舒,咽部发痒,吐白色泡沫较多者。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臡(音挛),半夏厚朴汤主之”。
通俗来讲,就是咽中如有炙肉粘着,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觉的一种神经症。《千金》谓:胸满,心下坚,咽中怗怗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即后世所谓的梅核痰气。
半夏厚朴汤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本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中水饮内停、呕逆,加厚朴消胀行气之品,苏叶合生姜解表行气化饮,主要治疗外邪内饮所致的胸闷、胸痛、恶寒、咽部堵塞、咳逆者,治疗神经官能症有效。
但本方与橘枳姜汤的区别在哪呢?橘枳姜汤用了大量的橘皮、枳实行气消胀作用更强,治疗胸中满闷、气塞为主,伴有咽部痰饮冲逆的症状,病邪停留部位偏上、偏于胸中;而半夏厚朴汤胀满程度不如橘枳姜汤重,胀满部位偏下,主要是偏于胃中,而咽部有堵塞感,痰唾不多,更偏重是一种痰气而较少出现有形之痰涎。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0条:“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上气指咳逆喘息而言;火逆上气,即由于火气上逆所致的喘咳者。咽喉不利,就是咽喉干燥,痰涎胶着不去,若治疗火热所导致的喘咳、咽喉痰涎胶着、干燥者,
应该应用麦门冬汤治疗。
麦门冬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麦冬润燥补虚,并有健胃止咳的作用,配合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均为补中益气、健胃之品,同时重甘微辛,配以降逆和胃化饮之半夏,顺应胃气喜降之天性,同时防治大量养阴药(麦冬七升)导致的滋腻不运。人参甘微寒,补脾胃之气,脾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补脾胃之气,就能滋生津液,伤寒论中几乎所有津液大伤、胃虚停饮、心下痞硬的方剂中均有人参,而*参虽有补脾胃之气作用,但是生津液作用不及人参,故见津液大脱、大失、大渴、大汗的情况,非人参不足以促进津液之速生。人参佐以草、枣、粳米符合所谓健脾胃、生津液之意。
火逆上气,火非实火,不能清火,只能滋阴降火,麦冬甘寒滋养肺胃之阴以降火,麦冬、石斛、玉竹均有养胃阴的作用,为什么单取麦冬,因为麦冬滋阴同时偏于化肺部胶结之痰、润肺部之燥,尤其对于肺阴亏耗、虚火灼津炼液为痰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于“口中时有浊唾涎沫”的肺痿之病有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肺痿的治疗中可辨证选用;而玉竹、石斛偏重于养胃阴,主要用于胃部疾病的治疗中,肺部疾病所致的喘咳应用不多。临床中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可辨证选用。
慢性咳喘、结核病等因喘咳久吐大量痰液,同时痰饮阻滞同时吃饭不香,导致津液生成乏源,加之久咳痰液,致使津液大伤,可见喘咳连绵,咽喉不利。这种情形,健胃生津是关键,并佐以降气化痰和滋阴润燥。因此,麦门冬汤可用于咳喘的后期或恢复期而有咽喉不利者。
病案一则
刘女士,48岁,年6月24日就诊。既往甲减病史多年,常规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刻症见:手足冷,胸闷、胸中痞塞,咽部常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心情常低落,情绪不稳,舌苔白腻,脉沉弱。
处方:制附子10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青皮15克,陈皮15克,枳实15克,柴胡12克,甘草6克,桂枝10克,生姜50克。共6付,水煎服。
因不会煎药,患者将2付药一起煎,早晚各服一次,6付药被患者三日服完。第四日患者打电话欣喜来告,辗转多年、四处求医仍无良效的慢性咽炎、咽部异物感消失,胸闷、胸中痞塞感亦明显减轻,要求继续服药。后患者守方服用8余剂,诸症状痊愈,随访1年余,咽部异物感未再出现。
太极正骨陈启锋健康生活支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