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指发热时间持续3周,体温多次38.3摄氏度,经过至少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确诊的病症。
儿童群体因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易受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气温过高、饮食不当、剧烈运动、药物等因素均可使其体温升高;病因尤为复杂。不明原因发热患儿除长期发热以外,常常缺乏较为突出的定位症状及体征,常规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发现,加之患儿家长提供的病史不可靠等其他因素,导致诊断困难。因此,不明原因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疑难疾病,明确诊断时间长,误诊率高,甚至找不到确切病因,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非常棘手,需要医生在诊治过程中有清晰的思路,并具备良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种类繁多,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儿童发热病因多达种以上,临床上我们习惯性将发热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感染性发热,另一类为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引起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原因,常见的病原有:病*、细菌、支原体、真菌等。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其他疾病(药物热、习惯性发热、人工性发热等)。儿童不明原因发热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多见,但仍有很多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表现为长期发热,且与感染性疾病不易鉴别。在这类疾病中,较常见的是结缔组织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一般情况下,按较严格的诊断标准,引起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结缔组织疾病,肿瘤性疾病也是常见的病因。通常发热4周以内多为感染性疾病,随着病程延长,结缔组织及肿瘤性疾病的可能性逐渐增加。
发热的病因虽极为复杂,但如果能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绝大多数的发热病因是可以查明的。弄明白热型对于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病原种类有一定帮助,比如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间歇热多见于疟疾,波浪热常见于布氏杆菌感染等。但儿童发热的热型常不典型,很多非感染性疾病也可以表现出类似热型,因此需要掌握儿童各种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病情观察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病史询问内容应全面而详细,包括发热具体情况,有无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肌肉、泌尿系统等受累表现,全身情况,既往的检查、诊断及治疗情况,既往患病及用药情况,疫苗接种情况及家族史等。查体应尽量做到不遗漏任何可疑的阳性体征。在患儿住院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新的症状以及体征出现。通过病史及查体所获得的线索,开展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多数儿童不明原因发热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地查体及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获得明确诊断。但对于部分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儿,则需要开展相对广泛的辅助检查。
我们所在的河南中医院儿科五病区,医院首家成立的中医儿科感染病区,主要致力于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治疗,成立了儿童不明原因发热中西医诊疗中心,开展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与研究工作。我们中心在治疗上以中西医并重,偏重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疗的理念。每年收治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约人,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疗效。
我们中心近3年来的多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性疾病(如病*、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的感染,尤其以人类疱疹病*感染居多),约占50%;结缔组织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皮肌炎等),占比为23%~30%;肿瘤性疾病(包括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占比为10%~20%,我们对所有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皆取得满意效果。
不明原因发热属中医发热范畴,常按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记载:“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中医对发热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体系较西医更为复杂。首先分为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分虚、实,虚证为气虚、阴虚、血虚、阳虚;实证多气郁、血瘀、湿热。外感发热,依据《伤寒论》与《温病学》,分别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我们中心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儿童不明原因发热中医辨证规范,重视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讲究方证对应,也强调个体化治疗,并非单一应用清热、解*、泻热等疗法。古人云:“知药不如知方,知方不如守法,守法不如明理!明理,才能信手拈来,皆是妙法。”在诊治不明原因发热时重在寻觅病机之关键,不拘用药,调和阴阳、条达气机,调理脏腑,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只有中医病因明确,病机及其演变规律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明确,才能取得确切疗效。尤其是对长期发热伴有气虚者,应用李东垣提出的“甘温除大热”之法,常常收到桴鼓之效。
案例一
年2月,我们中心收治了一例11岁的女孩。该患儿已经反复发热2个月余,几乎每天发热,其症状表现为下午3时~4时发热为主,发热时伴寒战,体温可达39摄氏度~40摄氏度,持续半小时左右自汗出热退,医院先后给予清开灵、炎琥宁、头孢哌酮等药品进行治疗,但症状无明显改善。
半个月前,医院查血常规、血沉、病原学、自身免疫、胸部及头颅影像等检查结果显示,均无明显异常,按不明原因发热给予阿奇霉素等药品进行治疗7天,症状无明显改善。患儿住院后,我们总结了患儿的临床特点:午后潮热,自汗出,无咳嗽、流涕,形体瘦弱,面色微*,纳食一般,舌质淡,苔白稍厚,脉浮弱,大便偏干,小便一般。
西医诊断:功能性发热。
中医辨证:营卫不调,属典型的桂枝汤证。
处方:桂枝汤。桂枝18克,白芍10克,生姜9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
嘱咐患儿每天下午2时服药。患儿当天服药后身上微微汗出,下午并未发热。患儿遵医嘱继续服用5天,体温持续正常。
随访患儿,停药后半个月体温无反复。
案例二
年7月,我们中心收治了一例6个月的发热患儿。患儿反复发热20余天,医院诊断为人类疱疹病*感染,住进了儿童重症病房,经联合抗感染治疗后却反复高热。医院几乎把所有能做的检查都做了,但患儿体温却控制不理想。我们中心接诊后发现患儿虽然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但精神状态很好,除偶有咳嗽、流涕外无其他症状,躯干部散发粟粒样红色皮疹。医生反复查阅患儿的病历资料,又对患儿进行了详细查体,并未见到明显阳性体征。因患儿年龄小,先前用药过于杂乱,结合目前发热伴有皮疹的症状表现,考虑可能为药物热。治疗上除中药调理外,停用一切药物,结果患儿体温很快便恢复正常了,而且皮疹逐渐消退,持续监测体温正常3天后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后随访,患儿体温持续正常。
以上两个病例我们都立足于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突出中医特色,为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治疗找到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总之,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感染仍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结缔组织疾病以及恶性肿瘤也占一定比例。对于长期发热的患儿,应在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检查,立足中西医结合的原则,突出中医特色治疗。在中医治疗上一定要灵活施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同时也要熟记西医的治疗规范。对于出院前病情未完全控制或诊断不明的患儿,随访也至关重要,应加大对患儿家长的宣教力度,取得患儿家长配合,把随访工作做好,提高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水平。
河南中医院儿科
统筹:梁如意责编:朱晓娟编校:徐琳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