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亿中国患者呼唤更强大的风湿免疫科
TUhjnbcbe - 2021/3/12 12:22:00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年会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王丽娜)年是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成立的第11个年头,目前中国的风湿免疫科处于什么水平?未来还要朝着哪些方向发展?作为风湿免疫领域的风向标,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年年会于12月11~12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京召开。

开幕式

曾小峰会长:促学科发展是近年工作重点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

年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新冠疫情成为开年的焦点,风湿免疫科医生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武汉者有之,工作岗位默默坚守者有之。他们和全国医生一道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尊敬。由于新冠肺炎机制和风湿免疫病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也有风湿免疫科医生的智慧和努力。

“风湿免疫科从业医师少、医院少,医院都没有独立的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科还是一个弱小的学科。”曾教授说。近年,在中国医师协会的领导下,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做了大量学科建设的工作,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学科建设计划就是其中之一,该计划得到了卫健委的高度重视,认为其非常符合我国国情及学科发展的规律。国家卫健委最终决定将风湿免疫科纳入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另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年,国家卫健委印发《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院都要建立风湿免疫科,医院也要建立相应的科室,此举必将促进风湿免疫科的全面发展。今后一两年,分会工作重点是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另外还要进行人才培养,包括规范化培训,这些都是迫切要做的事。

谢启麟副秘书长:2亿患者呼唤风湿免疫科发展壮大

中国医师协会谢启麟副秘书长

“我不大认同风湿免疫科是小科的概念。”谢启麟副秘书长表示,风湿免疫病患者涉及2亿人,中国的风湿免疫科医生肩负着2亿人健康重任,是十足的大科。目前全国只有名从事风湿免疫专业的医生,面对2亿患者,人数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展迅速。特别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免疫疾病多中心网络协作平台,并建成全球最大的免疫疾病数据库和样本库,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临床研究成果。作为一个学科能冲破信息孤岛和安全问题的挑战,搭建起这些平台,很了不起!

中国医师协会一直重视免疫科医师分会在医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强调首先要有学科,然后才能谈行业管理。今后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分会的发展。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总干事、医院田新平教授

田新平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经过11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家委员单位、19个省级分会、9个学组。风湿科医师的从业人员从11年前的近人,到现在超人,年会规模也从二三百人发展到超过了人。

学术报告

曾小峰:抗疫逆行风湿免疫科医生不负人民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是2月7日,曾小医院赵毅教授、医院罗卉教授、医院程永静教授等风湿免疫学界优秀青年才俊出征武汉抗疫,临行前写下的壮行寄语。在年会上,曾教授回忆起风湿科医生“冒死”逆行仍感动不已,他和与会者一道回忆了“抗疫”过程中难忘的名字和分会为抗击疫情作出的种种努力。

面对前所未知的病*和疾病,风湿免疫科医生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不顾危险逆行武汉,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第一时间撰写报道,在《医师报》等媒体发表(点此回顾),这对所有正在抗击疫情的医生是极大的鼓舞。除了前线支援,后方的风湿免疫科医生也坚守岗位,经常与前线连线会诊。

由于新冠病*是前所未有的病*,唯一的经验是来自年非典抗击SARS。虽然新冠是传染病,但它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有关,并且激素是唯一有循证医学证据有效的药物,而风湿免疫科医生又善用“激素”,风湿病和新冠的某些方面又有相似性,所以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紧急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向国家卫健委提交报告,提出新冠患者包括危重患者激素、生物制剂、白介素-6、JAK抑制剂等的应用,受到卫健委的肯定,报告的内容也体现在第七版新冠肺炎防治指南中。

疫情期间,分会还联合《医师报》举办多场学术、科普活动,邀请多学科专家参与,为疫情期间无法出门看病担忧、无助的患者带去温暖。

除此之外分会还开展多场网上学术活动,制定了多个专家共识及研究制定学科发展计划,为卫健委的《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文件落地做好准备。学科发展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其中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对已有的指南共识进行规范化培训。

张抒扬:希望未来没有看不了的病

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

张教授介绍了罕见病多学科诊疗(RareMDT)模式协和经验,多学科在协和百年传承中已成为诊治患者的常态。罕见病目录有罕见病种,医院收治种。70%协和收治的罕见病患者首诊不清,最终都是在医院确诊。多学科协作模式对罕见病诊断尤为重要,利用多学科模式诊断的罕见病病例超过90%。

多学科协作模式应用于罕见病诊疗,可解决因疾病罕见,单个医生经验不足,及罕见病常涉及多学科、特殊诊断方法、基因诊断,没有指南可遵循,没有药物、适应证、药物可及性等问题,通过疾病主要症状核心科室医生、疾病受累器官科室医生、遗传学家、研究团队、国内外专家参与,集思广益,让患者缩短就诊流程、避免走弯路,让医生凝聚共识、高效解决诊疗问题、提升诊疗水平、开展多学科交叉科研等。

医院每个科室都有罕见病诊疗团队,每个特殊疾病有专病医生,已收集2万余病例,有20余种疾病得到了相关的基金资助,发表论文上百篇,也形成了多个单病种诊疗指南和共识。

罕见病MDT实施关键点:(1)资料准备:要求完善详细病程记录和基本检查,查阅相关文献;(2)会诊专家:根据患者病情,邀请有经验的专科医生,以及影像、病理和遗传学专家;(3)加强协作:参考罕见医院和接诊医生统计及既往文献,邀请院外甚至国际经验丰富专家参与;(4)遗传遗传专家的参与是RareMDT的特点。

“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培训也在有序开展,希望未来没有看不了的病。”张教授说。

曾小峰教授点评:

MDT诊疗对风湿免疫科也非常重要,风湿科的部分疾病属于罕见病,如IgG4、硬皮病、血管炎等。今后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推动MDT发展。

Daniel:AR期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医院DanielSoloman教授

Daniel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ArthritisRheumatology期刊,并回答了现场提问。Daniel教授表示,AR期刊是全球风湿病学领先的期刊之一,期刊出版目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学术和教育。期刊出版内容包括风湿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论文,类风湿关节炎仍是杂志

1
查看完整版本: 2亿中国患者呼唤更强大的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