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B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细胞:CD19、CD20、CD21、CD22(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为mIgM和mI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T细胞受体=TCR。
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CD4+CD8-=辅助性T细胞(Th)
CD3+CD4-CD8+=细胞*性T细胞(Tc或CTL)(T细胞介导的细胞*试验)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13、IgG: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IgG1最高),血液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也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大多数抗菌抗体、抗病*抗体是IgG,某些自身抗体及超敏Ⅱ型抗体是IgG,免疫学检测中第二抗体也以IgG为主。
14、IgA:分血清型(单体存在)及分泌型;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性能稳定,主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局部浓度高,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15、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的(又称巨球蛋白)。个体发育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新生儿脐血中若IgM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16、IgE: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低。IgE为亲细胞抗体,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特异性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17、补体: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激活途径主要有三种:经典途径(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双链DNA),C1~C9全部参与)、替代途径(病原微生物细胞壁成分(脂多糖)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MBL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激活)。
18、补体系统中C3含量最多,C2含量最少。
19、灭活:加热56℃30分钟,补体丧失活性
20、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吞噬调理;免疫粘附;免疫复合物抑制。
21、完全抗原=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半抗原=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22、抗原抗体结合力(分子间引力):静电吸引、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最强)
23、抗原抗体反应的四大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受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24、抗体过量——前带;抗原过量——后带(钩状效应)
25、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26、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27、木瓜酶水解IgG为2Fab+Fc;胃蛋白酶水解IgG为F(ab)2+nFc。
28、最常用于免疫动物的佐剂是弗氏佐剂,弗氏佐剂分为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卡介苗)和弗氏不完全佐剂两种。
29、R(兔子)型抗血清是用家兔及其他动物免疫产生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宽,适于作诊断试剂。
H(马)型抗血清是用马等大动物免疫获得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窄,一般用作免疫治疗。
30、抗血清常见保存条件:2-8℃保存;冷冻保存(最常用);真空干燥保存(5-10年)。
31、杂交瘤细胞放入液氮(-℃)前,需要逐步降温。复苏细胞时,从液氮罐内取出冻存管,立即浸入37℃水浴。
32、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33、直接凝集反应: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0.85%氯化钠)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抗原=凝集原,抗体=凝集素。
34、玻片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AB0血型的测定。
试管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外斐试验、输血交叉配血试验;
35、正向间接血凝反应(PHA):红细胞包被抗原,用以检测抗体。(凝集)
反向间接血凝反应(RPHA):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凝集)
36、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自身抗体、变态反应性抗体,也可测定抗原。(不凝集)
37、金*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协同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
38、血凝试验(载体为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红细胞)可在微量滴定板或试管中进行,将标本倍比稀释,一般为1:64,同时设不含标本的稀释液为对照孔。凡红细胞沉积于孔底,集中呈一圆点的为不凝集。如红细胞凝集,则分布于孔底周围。
39、胶乳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所用载体为聚苯乙烯胶乳;明胶凝集试验(间接)将病*抗原或重组抗原吸附于粉红色明胶颗粒:HIV-1抗体和抗精子抗体检测
40、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包括直接Coombs试验(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和间接Coombs试验(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41、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
42、免疫比浊:最适pH为6.5~8.5,磷酸盐缓冲液。(R型抗体,增浊剂如聚乙二醇(PEG)、吐温-20)。适合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免疫复合物)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43、单向扩散试验是在琼脂内混入抗体,测抗原。
?
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小时)的结果,沉淀环直径的平方与抗原浓度呈线性关系。
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的结果处理,用半对数值画线,浓度对数与扩散环直径呈线性关系。
双向扩散试验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分析。
沉淀线如果靠近抗原孔,则表示抗体含量较大
沉淀线如果靠近抗体孔,则表示抗原含量较大。
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或者抗原过量。
*分子量小者扩散快,反之则较慢。
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则较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
如果两者分子量大致相等,则形成直线。
*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抗体与两个抗原中的相同表位结合而沉淀,两个抗原相同
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说明两个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说明两个抗原完全不同。
*出现沉淀线最高的抗体稀释度为该抗体的效价。
*出现一条沉淀线说明待测抗原或抗体纯。
出现多条沉淀线说明不纯。
44、对流免疫电泳(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抗体流向负极,抗原流向正极;最适比例出现沉淀线。
火箭免疫电泳是将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一项定量检测技术,实质上是加速的单向扩散试验。(抗体混合于琼脂中,样品孔中的抗原置于负极端,电泳时抗体不移动,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顶部呈不清晰的云雾状或圆形,则表示未达终点。
免疫电泳技术:区带电泳+免疫双向扩散。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
免疫固定电泳:电泳+沉淀反应技术,可用于各种蛋白质的鉴定(M蛋白的鉴定与分型,也用予尿液中本-周蛋白的检测及κ、λ分型,脑脊液中寡克隆蛋白的检测及分型。)。
45、RIA(放免)核素(Ⅰ)标记抗原,竞争抑制(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竞争限量抗体),反比关系;IRMA(免疫放射)核素标记抗体,非竞争结合(过量标记抗体,反应速率比RIA快,灵敏度明显高于RIA),正比关系。RIA可以测定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但IRMA则只能测定至少有两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46、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FITC,最大吸收光波长~nm)*绿色,最常用;四乙基罗丹明(RB,最大吸收光波长为nm)橘红色;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吸引光波长为nm)橙红色;藻红蛋白(R-RE)橙色。其他:铕(Eu3+)
47、荧光标记蛋白的常用方法:搅拌法和透析法。
荧光抗体效价鉴定:抗原含量为1g/L时,抗体效价>1:16
4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IA)以镧系元素(如:铕)化合物为荧光标记物。
49、偏振免疫测定的偏振波长是nm(蓝光)。不适宜测定大分子物质。
50、荧光酶免疫:由于使用酶和荧光底物的化学反应作为放大系统,故灵敏度大大提高。
51、均相法:不分离,直接测(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最早用于临床。酶标半抗原。
EIA:异相法:先分离,后测定。固相酶免疫测定(如ELISA)
5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底物(1)邻苯二胺(OPD),(2)四甲基联苯胺(TMB)?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最常用方法——改良过碘酸钠法)
碱性磷酸酶(ALP):底物:对-硝基苯磷酸脂(p-NPP)
β-半乳糖苷酶(β-Gal):底物: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
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反应的底物。
抗原测定:蛋白大分子抗原用得最多的是双抗体夹心法(HBsAg)。只有单个抗原决定簇的小分子,则使用竞争抑制法。
抗体测定:通常使用间接法(HCV、HIV)、双抗原夹心法(HBsAb)、竞争法(HBcAb、HBeAb)和捕获法(IgM)等
*待测孔最后显示的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呈正相关的是: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间接法测抗体;
*封闭: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
53、化学发光底物有:直接化学发光剂:吖啶酯和三联吡啶钌;酶促反应发光剂:(标记酶HRP)鲁米诺及其衍生物、(标记酶为碱性磷酸酶)AMPPD;
54、免疫印迹实验中常选用多克隆抗体。
5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的分层液常用:Ficoll(由上到下为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红)和Percoll(由上至下:死细胞,单个核细胞,淋,红,粒)。
56、纯淋巴细胞群的采集有:黏附贴壁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Percoll分离液法。
57、T细胞和B细胞的分离:E花环沉降法,尼龙毛柱分离法
58、淋巴细胞活力测定:台盼蓝染色法,死细胞为蓝色。
59、CD4是HIV受体,HIV感染时CD4/CD8比值明显降低。
60、CD4/CD8升高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CD4/CD8降低常见于病*感染、恶性肿瘤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1、(ELISA)双抗体夹心法是用于细胞因子测定的最常用方法。
62、流式细胞仪:前向散射光(FS)反映颗粒的大小。侧向散射光(SS)反映颗粒内部结构复杂程度、表面的光滑程度。荧光(FL)反映颗粒被染上荧光部分数量的多少。
63、免疫荧光标记最常用的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亮绿色荧光。德州红红色荧光。藻胆蛋白类橙色至红色荧光。
64、临床上常用三色荧光抗体标记将CD3-CD16+CD56+淋巴细胞确定为NK细胞。
65、AIDS患者的一个特征性免疫诊断指标表现为: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T细胞亚群CD4Th/CD8Tc比例倒置,Th/Tc<1.0,Th细胞数量显著下降甚至测不出,而Tc细胞数量可正常或增加,NK细胞减少或活力下降,B淋巴细胞群则处于正常范围。
65、强直性脊柱炎——HLA-B27
66、SLE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IgM增高为主。
67、M蛋白(MP)是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30g/L)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无免疫活性,故又称副蛋白。临床上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68、M蛋白-最基本方法: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技术
M蛋白-粗筛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
M蛋白-鉴定,首选方法:免疫固定电泳(IFE)技术(区带电泳技术与特异性抗血清的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69、IgD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矽肺
70、CSF中的浓度:IgG>IgA>IgM。神经系统肿瘤时,以IgA和IgM升高为主。
(感染、血管病变、系统性疾病=IgG升高)
71、本-周蛋白即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尿中可测得,血中呈阴性(原因是本-周蛋白分子量小,极易迅速自肾脏排出,血中含量并不升高)
72、冷球蛋白又称冷免疫球蛋白,在-4℃时发生沉淀,于37℃时又复溶解。采血是冷球蛋白检测的关键,宜在体温条件下采集和保存静脉血。
73、补体结合试验(CFT),梅*的诊断,华氏反应。
74、非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
均相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
75、链球菌感染:ASO(胶乳凝集试验、免疫散射比浊法)
76、伤寒沙门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肥达反应,效价≥1:80为阳性
77、卡氏肺孢菌,又称卡氏肺孢子虫,为类真菌。
78、Ⅰ型超敏反应: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青霉素、支气管哮喘)
提高Th1细胞活性,减少IL-4的分泌,可降低IgE的产生,阻断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79、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细胞溶解)、巨噬细胞(吞噬)和NK细胞(ADCC作用)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80、Ⅲ型超敏反应: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SLE)/81、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是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免疫)效应性CD4+Th1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可释放IFN-γ、TNF、淋巴*素(LT)、IL-3、GM-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多种细胞因子。
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分枝杆菌、病*、原虫)、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结核菌素皮试、斑贴试验)
82、变性的Ig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83、ITP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血小板抗体,该抗体可以缩短血小板的寿命。
84、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重症肌无力(MG)具有诊断意义。
85、*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IgG型自身抗体。(甲状腺功能的亢进)
86、多发性肌炎是以损害肌肉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同时有皮肤损害,则称为皮肌炎。
87、75%的PSS患者有抗核抗体阳性,抗Scl-70抗体是PSS的特异性抗体,80%~95%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抗着丝点抗体阳性。
88、自身免疫病(AID)的特征:高滴度自身抗体,病理特点为免疫炎症损伤与抗原分布一致,能建动物模型。
89、抗DNP抗体(抗核蛋白抗体)通常完全被DNA和组蛋白吸收,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
90、ANA阳性的荧光现象分:核膜型、均质型、斑点型、核仁型。ANA常为自身免疫病的初筛试验。
91、ENA是可提取核抗原的总称,分子中不含DNA。
92、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抗Sm抗体也是SLE的特异性标志之一。此两项常为SLE确诊指标。(对疑为SLE的患者,应先进行ANA和抗dsDNA抗体的检测,当ANA和(或)抗dsDNA抗体阳性时,再作抗ENA抗体谱的检测。如有抗Sm抗体和(或)抗RNP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SLE)
93、抗核RNP抗体:为MCTD(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指标。
94、抗SSA/抗SSB抗体:为干燥综合征(SS)的诊断指标。(当ANA阳性而抗dsDNA抗体阴性,抗ENA抗体谱中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95、抗Jo-1抗体:多发性肌炎(PM)患者常为阳性。
96、抗Scl-70抗体: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症(PSS)的诊断指标。
97、NCA: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98、内风湿性关节炎(RA):自身抗体有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99、Farr法测定dsDNA抗体的特异性高,为公认标准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大于20%时对SLE有意义。
、抗线粒体抗体(AM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巨球蛋白血症: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好发于老年男性,主要表现骨髓外浸润,以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体征并伴有血黏滞过高综合征,如表现为视网膜出血。(血清呈胶冻状难以分离,电泳时血清有时难以泳动,集中于原点是该病的电泳特征)
、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
初筛实验:区带电泳分析、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和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
确证实验: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亚型、血清及尿中轻链蛋白的定量检测。
、HIV诱导的免疫应答
1.体液免疫应答HI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抗P24壳蛋白抗体、抗gp和抗gp41抗体
2.细胞免疫应答:CD8+T细胞应答、CD4+T细胞应答。
、HIV抗原检测:核心抗原p24(ELISA)
、免疫印迹法判断标准为:①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gp/gp)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②HI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③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
CD4+T细胞计数是反映HIV感染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态的最明确指标。当CD4+T细胞低于/μl,则易机会性感染;低于/μl,则发生AIDS。
、CEA大于60μg/L时可见于结肠、胃、肺癌。手术6周后CEA水平正常。
、AFP——原发性肝癌。PSA——前列腺癌
、糖类抗原有:CA: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CA15-3:乳腺癌;CA19-9:胰腺癌、结直肠癌。
生物化学检验
1.活性葡萄糖的葡糖糖基在糖原合酶下可转移到糖原引物的糖链末段,可使糖链延长。
2.己糖激酶法测定葡萄糖主要是测定NADPH的生成量。
3.GOD法测定血糖时用到的酶有葡萄糖氧化酶。
4.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量过多会出现胰岛素升高。
5.糖尿病酮症酸中*患者,一般不需进行尿糖测定。
6.糖化血红蛋白不存在HbE,有HbF。
7.胰岛素原的生物活性为胰岛素的3%,胰岛素在体内的半衰期为5~10min。
8.VLDL的代谢主要作用于内源性TG。
9.血浆胆固醇酯约占血浆胆固醇的70%,游离胆固醇约占30%。
10.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将胆固醇升高定义为胆固醇水平高于5.69mmol/L。
11.HDL胆固醇中主要的脂质是磷脂。
12.血浆脂蛋白经电泳分析,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α-脂蛋白分别对应的是LDL\VLDL\HDL。
13.HDL-C升高可见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4.血脂预防的首要靶标为LDL。
15.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脂蛋白主要是VLDL,外源性甘油三酯的是CM。
16.血清电泳图谱上出现宽β带的高脂血症为;深β带和深前β带的为Ⅱb型。
17.I型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LPL活性降低;Ⅱa型的主要病因是LDL受体缺陷或活性降低;Ⅳ型主要病因是VLDL合成亢进。
18.血浆至于4度冷藏10h,可见上层为奶油样,下层浑浊的样本为Ⅴ型。
19.脂肪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20.Lp(a)可以对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及细胞表面的结合进行竞争,而抑制纤维蛋白水解作用。
21.主要载脂蛋白是ApoAⅠ,其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载脂蛋白;ApoCⅡ为LPL必须的辅助因子;ApoCⅢ是LPL的抑制剂。
22.ApoAⅠ主要分布在HDL;ApoAⅣ主要分布在HDL;ApoCⅠ主要分布在VLDL;ApoB48主要分布CM。
23.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血脂指标不包括ApoA。
?
24.生化全自动分析仪测定HDL-C的方法是遮蔽直接测定法。
25.血标本,经离心后上层血清呈云雾状浑浊,说明TG含量较高,是表观分析血脂最简便的方法。
26.两点法自动生化分析主要用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项目的测定。
27.LDL受体广泛分布于肝等各个器官,但各组织或细胞的受体活性差别很大;而VLDL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肌、骨骼肌、脂肪等组织细胞内,肝内基本未发现VLDL受体。
28.血清胆汁酸水平不能用于高脂血症的分型。
29.Ⅰ型清道夫受体的SRCR区域富含半胱氨酸;清道夫受体有广泛的配体谱,其配体的共同特点是都为阴离子化合物。
30.甲亢时机体代谢旺盛一般不会继发高脂血症。
31.新生HDL向成熟HDL转化需要胆固醇酯不断进入。
32.血浆铜蓝蛋白检测对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最有价值。
33.发生血管内溶血时,血浆蛋白浓度降低的是HP,原因是其结合大量的游离血红蛋白。
34.在急性时相时升高最早的血浆蛋白是CRP,而后是AAG、AAT、Hp等。
35.α2巨球蛋白不在肝内合成,不能反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而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都在肝脏合成。
36.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步骤:在样本中加入足量铁标准液,用MgCO3出去过量铁,加入还原剂使Fe3+还原为Fe2+,用络合剂与Fe2+显色,比色测定。
37.铜蓝蛋白(CP)可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其是α2-糖蛋白。
38.溶血标本对测定结果最有影响的是LD;不影响GGT的测定结果。
39.人群中AAT的遗传表型最多见的是PiMM。
40.早年出现肺气肿患者,血浆蛋白可能存在缺陷的是AAT。
41.血浆纤维蛋白原(Fg)特点: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临床常选用盐析法、比浊法检测。
42.血清酶活性测定时,通常采用速率法。体内代谢物测定常采用一点法即终点法。
43.目前酶活力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分光光度法。
44.速率法测定血清ALP选用的波长是nm,采用的缓冲系统较好的是二乙醇胺缓冲液。
45.酶活性测定时,底物浓度在Km的10~20倍之间。
46.当底物浓度远大于Km时,反应速率不受反应物浓度影响,此时反应呈零级反应,酶活性与反应速率成正比,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47.酶促反应进程曲线可用于确定的是反应线性的时间范围。
48.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49.乳酸脱氢酶属于的酶类是氧化-还原酶类。
50.孕妇血中酶活性增高最明显的是ALP,胎盘合成能力旺盛。
51.ALP在人体各组织中含量最高的是骨骼,临床上常用来分析胎盘型ALP的方法是热失活分析法,因为其耐热,在65度加热15min不失活。
52.下列酶中受乙醇诱导最明显的是GGT(乙醇性肝病时此酶活性明显升高)。
53.37度时,血浆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系数约为0.03。
54.氧含量是指隔绝空气条件下,血液中实际的含氧量。
55.血氧饱和度主要取决于PO2。
56.机体的酸碱平衡系统包括:血液缓冲系统、肺脏、肾脏和组织细胞的调节。不包括肝脏生成尿素作用。
57.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碱中*;等等知识点。。。。(详见专业实践能力考题42~47)。
58.甲状腺功能亢进不能引起碱中*。
59.低血氧不会引起呼吸性碱中*;肺气肿可引起呼吸性酸中*。
60.微量元素指占生物体总质量0.01%(1/00)以下的元素。
61.高血钾可导致酸中*的原因是血浆K与细胞内H交换,使血浆H升高。
62.碱中*时引起抽搐的原因是血浆钙离子减少。
63.促进新骨形成和钙化的物质是1,25-(OH)2D3。
64.离子钙测定的临床常用方法是离子选择电极法;而血清总钙测定的参考方法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5.影响血中游离钙浓度的主要因素是血液PH值。
66.血浆钙可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67.正常人体内镁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从肾脏由尿液排泄。
68.血镁测定临床常用的方法是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
69.药物在体内有药理作用的形式是游离型药物。
70.大多数单剂量用药恒速静脉滴注的药物消除方式是一级动力学。
71.临床需监测的药物一般不包括激素类药物。
72.目前中多推荐使用的方法是高效液相层析法。
73.乳酸脱氢酶的I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和红细胞中。
74.在肌营养不良时,CK酶的升高明显(因CK除存在于心肌外,还存在于骨骼肌中),CK组织含量最高的是骨骼肌。
75.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的酶是CK-MB。检测心肌梗死后再梗死的首选标志物是CK-MB。
76.目前检测CK-MB主张使用的较特异方法是CK-MB质量测定法。
77.CK-MB有2种亚型。
78.CK的变异体是CK-BB。
79.CK-BB除了存在于脑组织和平滑肌外,还存在于胎儿心肌。
80.心肌中主要含有的CK同工酶是CK-MM和CK-MB。
81.cTn动态变化曲线和CK-MB变化一致。
82.分子量最小的心肌标志物是Mb(肌红蛋白),半衰期也最短;分子量最大的是LD。
83.AST在4~10h,LDH在6~12h,CK-MB在16~20h达峰值。
84.AST在心肌中含量最高,主要用于诊断AMI,在肝脏疾病中,只是肝炎患者的观察指标。
85.急性心梗发病5天后,对诊断有帮助的酶是AST,因为其持续到第5天或一周降低。
86.诊断心力衰竭最敏感的标志物是B钠尿肽。
87.诊断肝胆系统疾病特异的血清酶是GGT,ALP主要用于骨骼和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疸的鉴别诊断。
88.在人体组织中ACP含量最多的是前列腺。
89.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的激素是甲状旁腺素(重吸收钙,降低磷)和降钙素(降低血钙磷)。
90.AST/ALT(正常1.15)对于判断肝炎的归转特别有价值,当1时,提示急性炎症早期;当≥2时,提示肝硬化,≥3时肝癌。
?
91.肝实质细胞性病变时,血清胆汁酸改变正确的是CA和CDCA浓度增加,但以CDCA为主,CA/CDCA<1。
92.在微粒体中使血红素氧化成胆绿素的酶是加单氧酶。
93.尿液胆红素阳性最可能的是结合胆红素。
94.未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不能与重氮试剂发生反应,其关键原因是有分子内氢键顾不溶于水。
95.胆结石患者出现*疸,可能出现的检验结果是:尿胆红素阳性和尿胆原减少。
96.胆红素与血浆清蛋白结合的优点是限制其进入细胞以免引起细胞中*。
97.血氨的去路主要是在肝脏合成尿素。
98.酶胆分离现象常见于急性重症肝炎。
99.两点速率法自动生化分析主要用于测定肌酐CRE(jaffe法)。
.碱性苦味酸两点动力学法测定血肌酐时,应准确读取吸光度的两个时间点是20S和80S。
.肾脏要排出体内代谢物,每日尿量至少应为ml;正常成人每日通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达到L;表示肾小球率过滤的单位是ml/min。
.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proteinuria):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区别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的指标:尿中α-MG增高、尿中β-MG增高、尿中视*醇结合蛋白增高、尿白蛋白增高。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时用于鉴别诊断肾盂肾炎和肾病的指标。
.肾小管病变早期,尿中最早出现变化的物质是β2微球蛋白,不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肾小管髓袢降支的功能是重吸收水;肾小管髓袢升支的功能主要是重吸收溶质,此作用称为逆流倍增。
.肾小管的排酸方式主要由3种:直接排H和磷酸根、硝酸根及其它有机化合物结合,以NH4形式排出。不包括二氧化碳形式。
.血清尿酸浓度增高可能由于肾排出尿酸减少。
.引起低尿酸血症的原因是*嘌呤氧化酶缺乏。
.自由水清除率持续等于或接近零,则表示肾脏不能浓缩和稀释血液。
.血中淀粉酶按血浆酶的分类与来源属于外分泌酶类。
.成人每天胰腺分泌的胰液量大约为1ml;其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离子;最主要的阴离子是碳酸氢根离子;PH值为7.4~7.8。
.Ca离子可激活胰蛋白酶活性;而Cl离子、Br离子可激活淀粉酶(钙离子是淀粉酶的必须因子);胰腺分泌的脂肪酶不包括脂蛋白脂肪酶。
.在急性胰腺炎时,脂肪酶临床意义表述正确的是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对急性胰腺炎晚期诊断有意义。
.血脂肪酶升高可见于胰腺炎。
.测定血清脂肪酶活性不能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当发生胰腺炎时,胰腺分泌的量将无变化。
.慢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是胆石症。
.诊断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较好的指标是弹性蛋白酶。
.急性胰腺炎发作后,尿淀粉酶开始升高的时间是12~24h,可持续升高7天。由于肾清除淀粉酶能力加强,其升高可早于血淀粉酶,而下降晚于血淀粉酶。
.血液淀粉酶降低可见于慢性胰腺炎。
.淀粉酶/肌酐清除率参考值为2%~5%,大于5%有临床意义。
.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指标不包括胰岛素和C肽。
.新生儿甲减筛查一般两项一起检测的是T4+TSH;
.血液中浓度最高的是T4;生理功能最强的是FT3;诊断甲亢最灵敏的指标是TSH;新生儿甲减筛查首选指标是TSH。
.神经垂体激素主要由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是雌二醇;生物活性最弱的激素是雌三醇。
.恶性肿瘤会伴随甲亢,如肺癌;低蛋白血症(肝硬化和肾病)会导致TT4降低。
.TT3是早期Graves病疗效观察及停药后复发的敏感指标。
.亚临床甲亢定义:TSH降低,甲状腺激素正常;亚临床甲减定义:TSH升高,甲状腺激素正常。
.进行新生儿甲减筛查一般在出生后3d;新生儿甲减筛查一般一起组合的是T4+TSH;甲亢治疗后停药最重要的指标是TSAb;可通过摄I率来完成T3抑制试验。
.既可引起甲亢,也可引起甲减的疾病是垂体瘤。
.甲亢时,雌激素测定发生变化的是:血中雌激素总浓度升高,游离部分变化不大。
.TSH、LH、FSH具有免疫交叉反应。
.受采血时间影响最明显的项目是皮质醇,因其受ACTH分泌调节呈脉冲式和昼夜节律分泌,清晨最高,午夜几乎为零。
.全部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是肾上腺素。
.芬氟拉明可引起测定VMA时产生假阴性结果。
.尿游离儿茶酚胺类物质和尿VMA明显升高,有助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但最可靠的方法是血肾上腺素。
.醛固酮的血液浓度随体位而改变,主要促进Na-K交换。
.乳腺不产生雌激素。
.绝经后的妇女雌二醇的主要来源是雄激素在性腺外的转化。
.类癌分泌的主要激素是5-羟色胺;分泌促胃液素的细胞是G细胞;分泌内因子(协助VitB12的消化吸收)的细胞是胃壁细胞。
.抑胃肽的生理作用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和胃液分泌。
.发射光谱分析的是火焰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
.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五大部分:光源、单色器、比色杯、检测器和显示器。
.通过测定原电池电动势以求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为电位法;对电阻的测定以求物质含量的分析法为电导法;借助物理量的突变作为滴定分析终点的为电容量分析法。
.离子选择电极可分为基本电极和敏化电极。
.荧光分析中温度升高可引起自熄灭现象。
.高压液相层析法中最常使用的检测器是紫外分光检测器。
.电泳时缓冲液的导电能力可用电泳的离子强度表示。缓冲液中离子价数和离子活度关系为:离子价数低,离子活度高。
.实验误差是量值的给出值,即理论值和客观真值之差。系统误差可分为恒定系统误差和比例误差。
.利用尿酸酶一步法测定尿酸时使用的波长是nm。
.用干片法测定尿素时,干片的组成自上而下为扩散层、试剂层、支持层。
.自动生化仪的校准方法除线性法外,还包括非线性法。
.干片式生化分析仪所需测定的物理量是反射率。
.蛋白质测定方法中,凯氏定氮法准确性最好;检测血清总蛋白的推荐方法是双缩脲法;蛋白含量较低的样品常选用酚试剂法,较适合含单一蛋白质标本的测定。
.实验室常用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不包括所有的氨基酸残基与酚试剂显色。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原子蒸气对共振辐射的吸收程度与基态电子数成反比。
.分立式生化分析仪与管道式生化分析仪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各个标本和试剂在各自的试管中反应,而后者是在统一管道中起反应。
.离心式自动分析仪的待测样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在各自反应槽内与试剂混合并完成化学反应,这种测定模式为同步分析。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比色皿的材料一般为不吸收紫外光的优质塑材。
.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不影响荧光强度。
.干化学自动分析仪的光学系统是反射光分析仪。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清洗吸样探针是为了防止交叉污染;交叉污染主要是指样品之间的污染。
.临床上专用生化分析仪主要是项目专用。
.自动生化分析仪消除内源性干扰宜利用的方法是采用双波长。
.许多生化分析仪获得单色光多采用干涉滤光片。
.超速离心分析的离心力单位是地心引力的倍(数字×g)。
.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必定是单通道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光学系统不必全部采用单色光~这句话是错误的。
.自动分析仪中采用同步分析原理的是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被污染的玻璃器皿清洗一般先用2%次氯酸溶液浸泡。
.一般用于过筛实验的分析方法希望有高灵敏度(漏诊机会少)。
.用于评价常规方法和试剂盒的方法是参考方法,用于评价及校正参考方法的是一级标准品。
.根据方法评价方案,某候选方法得出可接受性的结论,那么接着就要进行评价后实验。
.通常质控范围是,正常质控血清反复次会有5次可能超过该范围。
.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标本血糖时,范围包含全体的95.5%。
.方法精密度统计评价时,离群点为每次双份测定的差值超过初步精密度值±标准差的5.5倍。
.ROC曲线:根据一系列分界值,以真阳性率为纵坐标,真阴性率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
.评价实验的过程就是评价测定方法的误差。
.反映整个分析体系可重复程度的是总CV。
.方法比较实验时的样本数至少为40个。
.医院测定结果在正常范围,乙医院测得结果异常。经核查,乙医院测得结果异常,经核查,乙医院所用标准液已变质,这种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微生物检验
1.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种是最小单位。
2.结核菌可利用甘油为碳源,梭状芽胞菌可以氨基酸为碳源,流感嗜血杆菌要Ⅴ,Ⅹ因子才能生长。
3.致病性岛:由基因编码决定的一团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组。
4.细菌诊断流程有:双岐索引法,表解法,数字编码鉴定法。
5.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
6.O/抑菌试验对弧菌有用而对气单胞菌无用。
7.杆菌肽用于A(敏感)与非A群链球菌的鉴定。
8.奥普托欣试验:肺炎链球菌敏感。
9.杂交分:斑点,菌落原位,Southern(DNA)印迹,Northern(RNA,DNA)印迹。
10.L型细菌(形态多样,染色不定,可过滤,渗透压敏感,生化减弱等)培养应高渗(20%蔗糖),染色多为G染阴性,形态不一(巨球形是特征),固定要用10g/L鞣酸不能用火焰。
11.一般菌落有:油煎蛋样(L),颗粒型(G),丝状菌落(F),鉴定要点:染色易变多形性,生长在增菌液中微浑,颗粒样沉淀或沿试管壁生长,返祖现象。
12.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13.肽聚糖的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无交联桥)。磷壁酸为G+特有,分壁和膜两种。外膜层由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组成。细胞质内有核蛋白体(蛋白合成地),核质(主要遗传物质)质粒,胞质颗粒,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性菌毛仅有1~10根,*力和耐药质粒都能通过它转移,有致病性。
14.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
15.G+菌等电点pI=2~3,G-菌等电点pI=4~5。
16.细菌营养转运的方式有:离子,透性酶,磷酸酶。营养摄取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吸收,基团转位。
17.嗜冷菌最适温为10~20℃,嗜温菌为20~40℃,嗜热菌为50~60℃。
18.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以生物氧化作用而来。
19.G-菌的菌体脂多糖能引起发热故称热原质。土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
20.饮用水中1ml菌落总数不超过个,0ml水中大肠杆菌群不超过3个。
21.有芽胞破伤风菌需沸水煮3h才杀死。水中加入2%碳酸钠能将沸点提到℃又能防止金属生锈。
22.紫外线波长~nm时杀菌力最强。无芽胞菌一般的致死为0~6微瓦/cm,杀死芽胞要十倍。
23.滤菌器用于除菌的孔径是0.22micro;m,另外以石棉板为滤板的金属滤器称Seitz滤器(蔡氏滤器)按滤孔大小分K:最大,澄清用,EK-S最小,可阻止大病*通过EK:居中,除去一般细菌。玻璃滤菌器分G1~G6,G5,G6两型能阻止细菌通过。
24.高压灭菌指示物: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紫外线杀菌指示物: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
25.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26.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有:调控部位,调节蛋白,效应分子。
27.质粒:不依赖染色体而复制,不相容性,转移性,指令性。主要有耐药质粒,Col质粒(编码肠*素)Vi质粒(编码细菌与致病性有关的蛋白)。
28.转位因子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在DNA中移动,主要有三类:插入顺序(最小的转位因子),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29.病*突变株分:空斑和宿主依赖性。遗传型变异机制有突变,基因转移,重组。突变:突变率由复制的准确度,DNA发生损伤的机会,及对损伤DNA修复程度来决定。一般在~。
30.碱基的置换:嘌呤换嘌呤,嘧啶换嘧啶为转换,嘌呤换嘧啶为颠换。
31.转化:受体菌直接撮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一般有链,嗜血,芽胞菌有此功能。
32.G+菌的感受态是由感受态因子(CF)的胞外信号诱导的。
3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爱体菌内而致受体菌基因改变,分普遍和局限。
34.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所带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
35.溶源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遗传结构发生变异。
36.原生质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体混合和可发生融合后的双倍体可发生染色体间的重组。
37.基因重组可使基因再激活表现为:交叉复活和多重复活。
38.粘附素是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有菌毛和非菌毛。进入宿主:黏附,定植,侵入,转归。*力有侵袭力和*素。
39.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菌毛,侵袭性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
40.细菌的内*素一般由:脂质A(主要成份),非特异性核心多糖,菌体特异性多糖。一般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IgG和IgM能在血中直接中和病*。
41.医院感染大多以散发形式流行。
42.抗感染治疗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关键是有效。
43.细菌种的科学命名采用拉丁文种属双命名法,前一字为属名,名词,后一为种名,形容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也有用CDC(USA)。目前以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作最高一级分类依据将原核界分为薄,坚,软,疵壁四门。科,属,种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
44.日光灯波长约0.5micro;m。
45.显微镜的分辩率为波长一半。
46.荧光显微镜的光源为高压汞灯。
47.抗酸染色:5%石碳酸→3%盐酸酒精→美蓝。
48.糖类发酵是鉴定细菌最常用的生化反应。
49.怀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血培养不少于三次。
50.不能立刻接种的血应用SPS抗凝。
51.直接镜检2h报告,最后鉴定和药敏一般不过3天,除血外,必须在24h内预报。
52.肠杆菌科的强选择(SS琼脂)弱选择(EMB,麦康凯)。
53.α溶血是草绿色,β溶血是透明环,γ溶血红细胞不溶解,双环。
54.细菌数量达~CFU/ml时培养肉汤才见混浊。
55.血培养中有菌落形成单位(CFU)/ML时才能通过革兰氏染色检出细菌。
56.近交系动物:采用兄妹交配(或亲子交配)繁殖20代以上的纯品系动物。
57.突变种纯系动物:实验动物正常染色体中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突变品系动物。
58.纯杂种动物:无计划随意交配的动物。
59.无菌动物:体表肠道内无菌体内无抗体。
60.悉生动物:给出无菌动物引入已知的5~17种正常肠道菌的动物。
61.小白鼠对肺链,破伤外*素敏感,豚鼠对结核白喉易感,猫对金葡萄菌肠*敏感。
62.测定病原体的感染性最好选用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63.冷冻干燥保存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各种斜面和半固体加石蜡油是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一般不含糖,不用液体。
64.真菌,霍乱,铜绿及粪碱需在室温保存,而脑膜炎,淋球,初次分离的流感嗜血菌保存于37℃。每转种三代要鉴定一次。
65.AMS系统是目前微生物鉴定中最常用的自动化仪器。
66.葡萄球菌:产生脂溶性色素,多数分解甘露醇产酸液化明胶和产生血浆凝固酶。蛋白抗原(A蛋白)种属特异无型特异,多糖抗原(A,B,C)是半抗原,有型特异。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菌。
67.粪便呕吐物应接种高盐卵*或高盐甘露醇琼脂,触酶阳性,凝固酶阳性玻片法筛选,试管法确证。必须做苯唑西林的敏感试验。
68.链球菌:沉淀生长(肺链为混浊),在含腹水的培养物上生长良好,溶血株呈絮状或颗粒状生长,不溶血株呈均匀混浊生长。A链对杆菌肽敏感青霉素G为首选,B链CAMP试验阳性氨基糖苷类合用,β溶链致病性最强,α溶链为条件致病菌。几乎所有的肺链对Optochin敏感。
69.肺链:最适pH7.6~8.0,在含3%~5%的兔血清中生长良,培养时间过长会自溶管底澄清,分解菊糖,胆汁溶解阳性。
70.肠球菌属: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上和10~45℃生长,是G+菌中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内感染病菌。临床上分离最高的是粪肠球菌,可分庆霉素高耐药和低耐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联合。
71.脑膜炎奈瑟菌:脑液中位于中性细胞内,不分解麦芽糖,能产生自溶菌不宜冰箱应立即保温送检,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峰,青霉素G为首选。
?
72.淋球奈瑟菌:人类是唯一天然宿主和传染源。最适pH7.5,对糖类生化最低只能发酵葡萄糖,主要有菌毛蛋白,脂多糖,外膜蛋白抗原。细菌培养是目前世卫推荐的唯一方法,培养基中应含两种以上抗生素(多为万古和多粘)。
73.肠杆菌科分型多采用苯丙氨酸脱氨酶和葡萄糖酸盐试验。可疑菌分别接种克氏双糖铁(KIA)尿素靛基质动力(MIU)来定属。
74.大肠杆菌:(吲哚,甲基红,V-P,枸椽酸)IMViC试验:++――,KIA产酸产气,MIU+――,有菌体(O)荚膜(K)鞭毛(H)三抗原,已知有个O,99个K,56个H。
75.肠产*(ETEC):霍乱样肠*腹泻,肠致病性(EPEC):婴儿腹泻,肠侵袭性(EIEC):志贺样腹泻,肠出血(EHEC):其中O:H7可引起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症,是4岁以下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的主要病原,6、7、8三月最高,北美最多见,肠黏附性(EAggEC):腹泻。
76.志贺氏菌分痢疾,福氏,鲍氏,宋内四群,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常见,无荚无芽无鞭,KIA:K/A,产气+/-,H2S-,MIU-+/――,最后可用诊断血清作群型鉴定。
77.沙门菌:无芽无荚有鞭毛(除鸡沙门)多数有菌毛,H2S可阳性,伤寒菌产酸不产气,菌体抗原有58种,鞭毛抗原有两相即特异性和共同,表面抗原有Vi,M,5三种,变异有:S-R,H-O,v-w,相位。凡符合:KIA:K/A,产气+/-,H2S+/-,MIU+-+,硝酸盐还原阳性,多价血清阳性的为沙门属。
78.变形杆菌属有:普通,产黏,奇异。普罗威登斯属有:产碱,斯氏,雷极,摩根菌只有摩氏摩根菌。有明显多形性,呈球状或丝状,生长于10~43℃,普通和奇异呈迁徙样生长,三属氧化酶阴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G-杆菌,加入石炭酸或苯乙醇使终浓度为1g/L和0.25%可抑制变形菌迁徒样生长。
79.耶尔森氏菌:有7种,鼠疫,假结核,小肠与致病有关。鼠疫:有荚无芽无鞭,两极浓染,28~30℃,pH6.9~7.1,液体中培养好,底部可有钟乳石样,加入亚硫酸钠或脱纤维血有刺激生长,龙胆紫亚硫酸钠为其选择性培养基,3%氯化钠上生长呈多形性。小肠:无动无芽无荚G-,25℃有周鞭毛,最适温20~28℃,VP试验25℃阳性,37℃阴性,KIA只利用葡萄糖,MIU22℃动力阳性37℃阴性。假结核:25℃有周鞭毛有动力37℃无动力,最适温30℃,pH6~8。
80.枸橼酸杆菌:有弗劳地,异型,无丙二酸盐。只有弗劳地靛基质-,H2S+,仅异型的丙二酸盐+,β-半乳糖苷酶,赖氨酸脱羧酶,枸橼酸利用三试验:枸橼酸菌+-+,沙门-/+++,爱德华-+-。
81.克雷伯菌属: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菌体呈卵圆形或球杆状成双排列,有时菌落出现黏液型用接种环可成丝,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阴性是本菌最大特点,三亚种区别:IMViC试验:肺炎亚种――++,臭鼻亚种-+-d,鼻硬结亚种-+――。
82.肠杆菌属:最适温30℃,氧化酶阴性,有动力,与大肠杆菌区别:IMViC试验:肠杆菌:――++,大肠杆菌:++――。
83.沙雷菌:最适温10~36℃,4%氯化钠下可长,产生灵红霉素(非水溶)和吡羧酸(水溶),关键生化是DNA+和葡萄糖酸盐+。
84.弧菌科:极端鞭毛,苷露醇,脂酶,生长需要NaCl,对O敏感五项,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前三种可引起人类感染。
85.霍乱菌:呈弧状或豆点状,滴片检查见鱼群状G-菌,常用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平板(TCBS)上形成较大*菌落,在含亚碲酸钾或庆大霉素平板上呈灰褐色,有耐热的特异性O抗原(O-1群分AC的稻叶型,AB的小川型,ABC的彦岛型)和不耐热的非特异性H抗原,年发现的新流行的O-群,它即不被O1群抗血清凝集,也不被O2~O群抗血清凝集,常用的保存或运送有碱性蛋白胨水,文-腊二氏,卡-布运送液。
86.副溶血弧菌:嗜盐性弧菌,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病原菌,两极浓染,NaCl最适35g/L,无盐不长,pH7.0~9.5,最适7.7,在TCBS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g/L盐内不长,神奈川试验是致病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为阳性。
87.气单胞菌最适生长温度30℃,但在0~45℃皆可生长。
88.弯曲菌属是一类微需氧菌,不分解糖,氧化酶+,菌体弯曲逞豆点状,S状或螺旋状有动力G-菌,5种5亚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肠(人类腹泻最常见之一,43℃生长,25℃不生长)和胎儿亚种(免疫功能低下时的败血症,脑膜炎等,25℃生长,43℃不生长),简明弯曲菌在25℃,43℃均不生长,但都能在37℃生长。要加入血液血清才能生长,常用Skirrow,Butzler,Campy-BAP等培养基,滴片可见投镖式或螺旋状。
89.幽门螺杆菌: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微需氧,37℃生长,25℃和42℃均不生长的G-菌,初次分离要3~4天,与十二脂肠溃疡和胃癌有关。
90.《伯杰系统细菌学分类》的标准:G染特性,形态,鞭毛,芽胞,荚膜,代谢产物。
91.有芽胞的厌氧菌只有梭菌属包括83个种。厌氧菌每克粪中高达2个,标本绝不能被正常菌污染,应尽量避免接触空气。最理想的标本是组织,送到实验室后20~30min内处理完不超过2h。应接种固体和液体两种培养基:尽量用新鲜培养基,2~4h内用完,应使用预还原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应煮沸10min以驱氧并立即冷却。每份标本至少接种三个血平板,置于有氧,无氧,5%~10%CO2环境中培养。厌氧手套箱培养法是迄今最佳厌氧培养仪器之一。
92.厌氧状态的指示剂有:美蓝和刃天青,无氧时白色,有氧时美蓝蓝色,刃天青粉红色。紫外线下出现荧光也是厌氧菌参考之一,卡那霉素用于梭杆菌与类杆菌的区分,甲硝唑用于厌氧菌和非厌氧菌的区别。气液相色谱已成为鉴定厌氧菌及其分类比较可靠的方法。
93.破伤风杆菌:鼓槌状,早期培养G+,48h后特别是芽胞形成后G-,的O和H抗原,主要症状为骨骼肌痉挛,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H2S。
94.产气荚膜梭菌:G+,20~50℃均能生长,最适为45℃,双层溶血,可分解糖类产酸产气,出现汹涌发酵现象,分5型,主要是A型,外*素以A*素为主,本质是卵磷脂酶,有捻发感,青霉素为首选,万古为次选。
95.肉*梭菌:G+,芽胞胶囊于次极端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严格厌氧,8型,以A,B多见,*素不耐热,1min煮沸即死。
96.艰难梭菌:分离困难,主要以临床和*素来定,产生A,B两种,A是肠*素,B为细胞*素,主要是因为使用大量抗生素,以克林霉素常见。
97.无芽胞厌氧菌是一大类正常菌群,引起感染是内源性感染。
98.黑色消化链球菌:G+,组织和器官感染。韦荣球菌属(分小,产碱),G-,小见于上呼吸道感染,产碱见于肠道感染。
99.白喉棒状杆菌:G+,无荚无芽无鞭无毛,奈瑟(Neisser)染色成*褐色颗粒成紫黑色,阿培特(Albert)染色菌体呈蓝绿色,异染颗粒成蓝黑色。分离培养主要用:血平板,吕氏血清斜面(生长迅速,灰白色,S型,形态典型),亚碲酸钾血琼脂(菌落黑色)。一般不侵入血,但外*素可入血引起*血症,不能立即送检时应浸于无菌生理盐水或15%甘油盐水中。出现各种心肌炎,软腭麻痹是白喉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需氧芽胞菌除炭疽外均有鞭毛。
.炭疽杆菌:最大的致病G+杆菌,菌落低倍镜下卷发状,不分解乳糖,对碘和氧化剂敏感,有菌体多糖,荚膜多肽,芽胞,炭疽*素四抗菌素原,用1:0的升汞固定5min,其选择培养基是戊烷脒血平板,鉴定试验有:串珠试验,噬菌体试验,重碳酸盐*力试验(有*力形成芽胞呈M型),青霉素抑制试验等。蜡样杆菌能耐受℃30min。
.产单核李斯特菌:对人致病,β溶血,25℃有动力,能在4℃进行冷增菌,在半固体中可现倒伞状,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新生儿是重要特点,常伴EB病*引起传单。
.分枝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类,可占干重的60%,无内外*素,致病性与其索状因子,蜡质D,分枝菌酸有关。
.结核分枝杆菌:人型和牛型,曾发现G+非抗酸颗粒称Much颗粒,无芽无鞭无荚,烛缸法不适,应用二氧化碳培养皿,常用罗-琴或米氏7H10培养基,35~40℃可长,35~37最适,pH6.5~6.8,18h分裂一代,2~6周才能长出菌落,不发酵糖类,人型的烟酸,硝酸盐还原,烟酰胺酶试验均阳性。可出现Koch现象(初次不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是Koch在年观察到。
.Hamsen在年发现麻风杆菌,G+,无动力无芽无荚,人是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分瘤型和结核型。
.多数非发酵菌培养温度以30℃为宜,故常规应先培养于35~37℃,再培养于30℃或室温,观察动力以30℃或室温12~24h滴片为准。氧化-发酵试验是确定非发酵与发酵菌是否利用糖的基本试验。Hugh-Leifson设计的培养基只含0.2%蛋白胨,1%糖,指示剂是溴香草酚蓝。
.铜绿假单胞菌:G-,有鞭毛,20~42℃长,最适是35℃,4℃不长,液面可形成菌膜,色素有:绿脓素(溶于水和氯仿),荧光素是绿色荧光素(溶于水不溶于氯化)。
.不动杆菌的特征是:氧化酶,硝酸盐还原,动力试验均阴性。主要是鲍曼和洛菲。
.流感嗜血杆菌要新鲜血液(含Ⅹ和Ⅴ因子),用石碳酸复或美蓝单染呈现两端浓染,有卫星现象,副流感嗜血杆菌生长只要Ⅴ因子。
.*团菌:年,USA费城,常规不易着色,最适为36℃,初次分离要L-半胱氨酸,含铁盐可促进生长,主要可用活性碳-酵母浸出液平板(BCYE),不分解糖。
.百日咳鲍特菌和副百日咳鲍特菌是百日咳病原菌,常用鲍-金培养基,有百日咳*素,丝状血细胞凝聚素和腺嘌呤环化*素。
.衣原体:沙眼,鹦鹉,肺炎。原体:姬染紫红色,无繁殖力有传染性。始体(网状体),姬染兰色,为繁殖型无传染性,二分裂式。营专性细胞内寄生。鼠亚种沙眼不侵犯人类,性病肉芽肿由沙眼LGV生物亚种(L1,L2,L3)三血清型引起。
.立克次体:人畜共患,有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发热多是稽留热,恙虫M染色是蓝色,G染色呈暗红色。除罗沙利马体,巴尔通体外其它立克次体只能活在真核细胞内,普氏(流行性和复发型斑疹)以人的体虱为传播媒介,莫氏(地方性斑疹),印鼠客蚤,补体结合试验是立克次体最常用的方法。
.支原体:无细胞壁,仅有细胞膜(外,中,内,中间是脂质,内外是蛋白质),最适pH7.6~8.6,D在95%N2,5%CO2中生长好,菌落呈“荷包蛋”)样,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是确诊支原体感染的可靠方法之一,40倍镜下可见油滴状菌落,倍下可见桑椹状菌落。
.对人致病的厌氧主要是衣氏和牛氏放线菌,可见硫磺颗粒(放射状),需氧主要是诺卡菌和马杜拉放线菌(主要致病是足分枝菌)。星形诺卡菌致病最强,其次是巴西和豚鼠,抗酸染色有一定抗酸性可初步确定为诺卡菌。
.钩体是致病性螺旋体中唯一能人工培养的,常用柯氏培养基,对酸碱敏感,最适是7.2~7.4,低于6.8,高于7.7生长不良,最适温28~30,12h分裂一次,伯氏疏螺旋体引起莱姆病。
.肝素抗凝全血不影响病*培养。乙脑病*以接种卵*囊最佳,嗜神经病*最好接种小鼠脑内,包涵体检查不是特异性检查。
.流感病*:核心,基质蛋白(M蛋白),包膜(由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后者是划分流感病*亚型的依据,易变异。抗原变异h是漂移,大时(形成新的亚种)是转变。初次分离以接种羊膜腔最佳。
.副黏病*:呼吸道合胞病*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病*,合胞体形成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副流感病*(单负股RNA)最敏感的细胞是原代人胚肾和原代猴肾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血清学诊断难。
.腺病*: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只能在人源的组织细胞中增殖,有嗜碱性包涵体,24h换培养液一次,避免细胞*效应。
.肠道病*(单正股RNA)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的病*。
.流脑病*的结构蛋白有:M(包膜内),C(衣壳内),E(嵌在包膜上的糖蛋白)三种,组成血凝素,最易感染的动物是出生2~3天的乳鼠,通过三带喙库蚊传播,猪是最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森林脑炎由蜱传播。
.出血热病*(单负股RNA):汉坦病*:可在人肺传代细胞(A)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及地鼠肾细胞中增殖不引起明显变化,我国流行的是Ⅰ和Ⅱ型,伴三痛(头,眼眶,腰)及红(面,颈,上胸部)。新疆出血热病*。
.登革热:四个血清型,接种白纹伊蚊的传代细胞(C6/36株)。
.病*分离培养是HSV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最敏感方法。
.水痘-带状疱疹(VZV,双股DNA)能在人胚二倍体细胞(HFDK)或人胚二倍体肺细胞(HFDL)中增殖,巨细胞病*种属特异性高,只能感染人,只能在成人纤维细胞中增殖,核内有嗜碱性包涵体形似猫头鹰眼。
.EB病*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从外周血分离的B淋巴细胞培养,主要侵犯B细胞,引起增殖和非增殖感染。
.狂大病*:(单负股RNA)外形如子弹状,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绝大部分致病性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形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基本结构:菌丝和孢子,鹿角状菌丝仅见于*癣菌,假菌丝与真菌丝的主要区别是它壁两边有时交叉,是由孢子延长而来,有性孢子有:卵,接合,子囊,担。无性孢子有:叶状,分生,孢子子囊。最常用沙保弱氏,最适温22~28℃,最适pH5~6,培养4周以上,真菌菌落三型:酵母型,酵母样,丝状。可用10%氢氧化钾加热使标本透明。血清出芽试验有芽管出者为白念菌,念珠菌中仅白念菌产厚壁孢子,试管培养是真菌分离,传代,保存菌种最常用的方法。鉴定曲霉常用察氏琼脂,以烟曲霉菌居多。
.药敏:K-B法(半定量),公认的标准法,采用水解酪蛋白(M-H)琼脂,pH7.2,90mm内径,注入25~30ml,厚度为4mm,抗菌药片直径6.35mm,吸水量20micro;l。0.5麦氏比浊管相当于1.5×/ml。校正后的菌液应在15min内接种。各药敏纸片间距不少于24mm,距平板内缘不小于15mm。
.对所有产ESBLs的菌株应报告耐所有青霉素,头孢类及氨曲南。自泌尿道分离的肠杆菌不报氯霉素的敏感性。利福平不能单独用于化疗。至今还未发现产β-内酰胺酶的肺链。至今未发现肺链对万古的抑菌圈小于17mm。
.定量评价抗菌药物杀菌效力的试验主要是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杀菌曲线。
.抑菌浓度指数(FIC),﹤0.5协同作用,0.5~1相加作用,1~2无关作用,﹥2拮抗作用。
.目前院内感染主要是G-杆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