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病因各异,血液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查在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由于风湿病病程长,药物副反应较多,治疗时间也长,定期门诊检测血液中相关指标,对判断疾病活动性以及监测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有重要的意义。
风湿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在病人诊治过程中,各种实验室检查必不可少,而检查结果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病情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做作出较为客观正确的诊断。
人们经常会遇到很多诸如:“体检抗O升高了,担忧是不是患有风湿病?”“全身关节怕凉、怕风,是不是风湿病?”“风湿病能不能治愈”等等疑惑。通过以上问题反映出来大家对现代医学的风湿病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今天,我们就常见问题作以简单介绍。
1、中医风湿病和西医风湿病不是一回事
中医风湿病的概念最早来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由此得知中医风湿主要病因是出汗后感受风邪,或者久居寒冷的地方后而出现的全身关节肌肉疼痛,中医称为痹症。
“痹”作为风湿病最早的病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痹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症。狭义之痹即指“痹证”“痹病”“风湿病”,是因风、寒、湿等邪杂合为患,造成机体气血闭阻,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等甚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如《*帝内经》称风湿病为“痹”,其又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燥痹等多种痹病。而汉代张仲景则使用“风湿”一名,“痹”字奥僻,而“风湿”更大众化,使用“风湿病”之名更有利于学科建设,故目前倡用该名。然而,痹证、痹病与风湿病三名在历史文献中长期并存,有的已融入经典名言或已成为习惯,故本书有不少地方仍使用了痹、痹证、痹病等名。“风湿病”本系中医名称,故有时称“中医风湿病”,以便与西医风湿病相区别。
现代医学的风湿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认为凡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归属为风湿病。狭义上指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几十种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脊柱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不仅仅引起关节、肌肉的病变,同时也可累及多个内脏器官,是全身系统性疾病。因为与自身免疫有关,现代医学的风湿病也叫风湿免疫病。可以看出现代医学的风湿病与传统医学的风湿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
2、风湿性疾病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
风湿性疾病(简称风湿病)指累及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一大类疾病。病因主要和免疫、感染、代谢、内分泌、遗传、肿瘤等相关,因此包含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痛风性关节炎等十大类百种疾病。广义上认为凡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归属为风湿病。延续下来,至今在风湿病分类上,广义的已有多种疾病,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遗传性、退行性、肿瘤性、地方性、中*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狭义上应该仅限于内科与免疫相关范畴的几十种疾病。其中有些病还是跨学科的,如痛风,骨关节病,感染性关节炎等。
因此您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凡是关节、肌肉、骨骼疼痛不适等都可以视为风湿性疾病范畴,但是需要根据病因、症状及辅助检查等来鉴别区分具体的疾病种类。
3、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并非就一定是风湿病
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ASO)升高提示近4~6周有过链球菌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感染病史。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常见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风湿热与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ASO检测常用于协助诊断风湿热。风湿热以儿童、青少年多见,常常侵犯关节、皮肤、心脏以及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游走性非对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常伴有心脏炎、皮肤环形红斑、皮下小结节以及舞蹈症。仅有ASO升高,没有临床症状就不能单独用于诊断风湿热,抗“O”升高仅仅代表有过链球菌感染史。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常采用青霉素、长效青霉素预防急性风湿热发作。
4、类风湿因子(RF)阳性并非就是类风湿
类风湿因子(RF)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高,为50%~70%,但特异性不高。2%~5%正常人可出现RF阳性,尤其是老年人,常常RF呈低滴度阳性。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也可检测到RF。RF还可以出现在一些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病*性肝炎、结核感染等等。所以RF阳性不代表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需要结合是否存在持续关节肿痛的临床表现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而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疾病缠绵不愈,只有对疾病具有正确的认识,医患双方才能更好地配合,从而尽快控制病情,避免脏器损伤。最后,再次提醒疑似患有风湿免疫疾病的医院专业科室,勿必听信广告谣言,以免延误疾病诊治。
扫码提前挂号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