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两年增长规模抵十年 成养老保险第二支柱
养老市场正在补齐“短板”。6月18日,人社部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基金数据摘要》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6306.38亿元。
而就在两年前,企业年金经过十年的积累规模不过3570亿元。换句话说,企业年金近两年的增速几乎和前十年的发展规模相当。
与此同时,华泰保险与新华保险纷纷表示,设立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保险集团设立养老保险公司原本无可厚非,但耐人寻味的是,此前新设养老保险公司已经历了7年的空窗期。
“保险公司突然热衷于成立养老保险公司,是因为嗅到了企业年金的市场机会。”6月23日,一家大型保险集团专家崔鹏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从去年年底开始,加大企业年金投资范围和业务范围等*策纷纷落地,加之年初人社部等三部委出台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延期纳税的优惠*策,企业年金业务将在今年进入集中爆发期。
爆发前夜的搏弈
相比已破3万亿元的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而言,6000亿元似乎不算什么,但其近两年以及未来的增速不可小觑。
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仍为养老三支柱中的明显短板。但梳理资料发现,2012年底企业年金的规模猛然达到了4821亿元,新增基金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而2013年的数据则直接攀上了6000亿元大关,较2012年增加了25%。
“这么明显的增速确实是个信号,但企业年金是否已进入爆发期需要从银行、保险公司、税优*策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6月23日,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去年年底,为鼓励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财*部、人社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规定自2014年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缴纳的税优*策。今年3月,人社部再次发文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
业界普遍认为,此类*策有助于调动企业建立年金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年金市场无疑是剂强心针。
随后,保险公司闻风而动,纷纷设立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而在此之前,我国只有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且均是在2004年至2007年之间成立。
采访了解到,除了华泰保险和新华保险两家已公开表明设立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以外,尚有多家保险集团有意涉足该领域。除此之外,从年初开始,作为企业年金的管理机构,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纷纷针对中小企业资金规模小、专业人员缺乏、单独建立年金计划成本高等问题,专门推出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服务,不失时机地向企业推介自身年金服务的优势。
专业人士预估,未来3-5年,企业年金累积规模增速有望实现40%-50%。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并未对此给出太高的预期,“只要28%的高缴费率不降,企业年金就没有发展空间”。
目前,企业和职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已经高达28%,严重挤压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
盈利难题
企业年金增速虽然是个亮点,但收益率确是不尽如人意。
根据人社部近日公布的2013年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成绩单来看,近6000亿元企业年金运作资产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仅为3.67%,整体投资收益近200亿元,同比2012年的5.68%下滑了约2个百分点。
更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为696亿元,收益率为6.29%。显而易见,与全国社保基金相比,企业年金的收益率显得有些劲头不足。
“这样的收益率确实偏低,基本刚与银行3.25%的一年定存利率持平。”崔鹏强调,企业年金与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不同,虽然不能简单做对比,但这样低的收益率同样制约企业年金规模的发展;不过,从今年的投资环境来看,企业年金的收益率将会比较乐观。
根据现行规定,企业年金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股票投资比例高于或者等于30%)的比例,不得高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30%。而从去年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上可以看出,2013年60%左右投的是固定收益类投资,另有30%左右投的是类现金资产,权益类投资只有10%左右,另类投资则占比很少。
以这样的投资比例来看,2013年实现3.67%的平均收益率虽然实属偏低,但根据去年相应的投资环境而言,也算在正常范围之内了。
“企业年金的规模和盈利模式都不是最急切关注的问题,关键是先捋顺其中的收入分配格局。”孙洁表示,大国企和垄断企业在第一次收入分配中就已得到了很高的工资和奖金,参与企业年金的同样大都是这样的企业,如果不针对中小企业进行免税等方面的税优*策,企业年金将会进一步扩大两极的收入分配。
采访获悉,缴纳企业年金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极个别大型民企曾有过尝试,但占比依然不及企业年金总规模的10%。
而企业年金如何发展、如何调整,对于即将开始的职业年金无疑起到了一个标杆儿的作用。据了解,未来职业年金的建立和运作,将参照企业年金的市场化投资和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