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韩剧中,只要女主“流鼻血”了,后续的剧情十有八九会说她得了白血病,最终在痛苦与纠结中离开人世。每当看到这些情节,血液科医生都很着急,特别想告诉大家:一些鼻腔疾病也会出现流鼻血情况,并不是流鼻血就一定得了白血病。
其实,大家不光对“流鼻血”和“白血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就连血液科医生到底在做些什么工作,也不是很理解。
“大夫,我想查查血脂。”
“大夫,我想查查血,看我生没生肿瘤。”
“大夫,您看看我小腿上静脉曲张需要动手术吗?”
血液科医生出门诊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关于“血”的问题,不少患者都觉得,血里面的异常都归血液科医生治疗,还有更多的人把血液科当成负责抽血化验的地方。
究竟血管里的血都有些什么成分呢?今天我们就好好来讲讲与血有关的那些事儿。
取一滴血涂在玻璃片上,放在显微镜下面观察,会看到很多细胞,它们是血液里的有形成分。
血液里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上图红色箭头所指),负责携带氧气通过血液的循环供给身体各个部位,所谓贫血就是红细胞少了各个器官尤其是大脑缺氧不舒服了。
白细胞(上图蓝色箭头所指)是人体的健康卫士,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当体内某个部位出现感染或异己物质时它们第一时间聚集起来消灭敌人。
血小板(上图黑色箭头所指)也是血液里很多的一种细胞,负责凝血,在我们外伤流血后的止血过程中它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细胞之外,血液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形成分,包括各种类别、不同作用的蛋白,如载脂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与机体免疫相关的抗体、肿瘤患者体内可能升高的肿瘤标记物、细胞凋亡产生的酶,还有很多比蛋白质分子更小更轻的离子及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葡萄糖、调节内分泌的激素、新陈代谢产生的尿素等物质。
总而言之,这些成分为人体运输营养及代谢产物,调节人体温度压力及酸碱平衡,储存着人体多个系统的健康信息。
了解了血液的成分,那么该听听血液科医生到底都管些什么了。
血液科医生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简单来说就是血细胞各种数量或者质量的异常。
(如图所示为骨髓穿刺)
造成这些异常的病因多种多样。骨髓是血细胞生长及发育成熟的最主要场所,当骨髓造血出现异常,比如骨髓造血原料缺乏、骨髓衰竭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时,外周血细胞就会表现为血细胞减少或增多。另外,有些患者存在先天性的骨髓造血异常。此外,骨髓也会发生恶性改变,即骨髓造血产生了肿瘤细胞,我们往往称这一类疾病为白血病,外周血通常可见到异常的白血病细胞或正常血细胞的减少。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大类细胞,成熟淋巴细胞离开骨髓后流动至分布全身的淋巴结和淋巴器官(如胸腺、脾、扁桃体、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进一步分化为不同亚型的淋巴细胞。
淋巴瘤是血液科一种常见疾病,本质上也是恶性肿瘤,即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和淋巴器官分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肿瘤细胞,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及淋巴器官的肿大和局部压迫症状。另一方面,当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异常淋巴细胞时,多会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异常淋巴细胞将“自体成分”识别为“异己成分”进行攻击,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非常复杂的一大类疾病,可以累及全身各系统、归属不同临床学科,目前有40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文章最开始提到的流鼻血,除了鼻腔疾病以外的确可能是白血病,但是出血性疾病实际上有三种发病机制,分别为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减少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C缺乏、过敏性紫癜是血管壁异常最常见的病因,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出现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多由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及功能障碍引起。
除以上所述血液疾病之外,其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严重的感染,特殊药物的使用,结缔组织病等非血液系统疾病均可能导致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异常,这也是血液科医生需要鉴别的。
最后,简单谈谈血液病的治疗,由于电影、电视剧中那些悲情人物的存在,大众都有一种观点:血液病,特别是血液的恶性病,都是不治之症。
其实不然,对比临床其他学科,血液病学的科研发展是非常迅速而有成果的,越来越多的新药被研发上市,很多以前治不好的病已经可以被我们完全战胜了。
去年夏天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提到的“格列宁”在真实世界是一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药物。所谓靶向药物,就是不同于以往那种用细胞*性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而是针对肿瘤发生的机制抑制肿瘤细胞产生,不仅更有效果,还将抗肿瘤治疗对正常细胞的药物副反应尽可能降低。
目前,越来越多的血液肿瘤靶向药物进入了国家医保,血液肿瘤的治疗逐步走入“无化疗”的时代,医院没完没了的点滴和呕吐,而是在家按时吃药同时胜任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