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
一、凝血时间(CT)测定意义
1.凝血时间(玻璃试管法)延长,见于:⑴血友病患者血小板因子Ⅷ、Ⅸ、Ⅺ显著减少和血管性假血友病;⑵严重的凝血酶原减少,如肝病、阻塞性*疸、新生儿出血等;⑶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减少,如肝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⑷应用抗凝剂,如肝素、双香豆素等;⑸纤溶亢进,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2.凝血时间缩短,见于:⑴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⑵高血脂症和高血糖;⑶抽血时混有组织液。
二、复钙时间(RT)测定意义同凝血时间,但较凝血时间敏感。
三、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意义
1.延长见于:⑴因子Ⅷ、Ⅸ、Ⅺ、Ⅻ缺乏;⑵因子Ⅴ、Ⅹ,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2.若同时作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同时延长见于因子Ⅴ、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有抗凝物质存在。
3.缩短见于:⑴因子Ⅷ、Ⅴ增多;⑵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症等。
四、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意义
1.凝血酶原消耗不佳见于:⑴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如因子Ⅷ、Ⅸ、Ⅺ、Ⅻ减少及因子V严重缺乏;⑵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等;⑶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五、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意义本试验对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价值,即使轻型者也可检出,并可检查血小板第3因子缺陷。但本法操作复杂,采血量大为其缺点,可作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替代。
六、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意义
异常见于:
1.血友病或血管性假血友病;
2.严重肝病;
3.抗凝治疗或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PT)测定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各种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DIC早期及口服避孕药等。
八、蜂蛇*时间(RVVT)测定意义
1.蜂蛇*时间延长见于:⑴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减少及因子V、X减少;⑵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病;⑶循环中有抗凝物质、肝素、纤维蛋白裂解产物等。
2.时间缩短见于:血小板增多症及各种高脂血症。
九、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意义
1.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DI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某些产科意外、恶性肿瘤等。
2.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见于:各种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栓塞病、月经期及妊娠期、糖尿病、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手术后、休克、癌肿、骨髓瘤、放射治疗后等。
十、凝血因子XⅢ筛选试验意义若凝块在24h内溶解,尤其在2h内完全溶解,表示因子XⅢ缺乏。见于先天性因子XⅢ缺乏症,一般较少见;获得性因子XⅢ缺乏常继发于肝病、结缔组织病、淋巴瘤、DIC等。
十一、凝血因子VⅢ:C、Ⅸ:C、Ⅺ:C、Ⅻ:C测定意义
1.VⅢ: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⒉ VⅢ:C减低见于血友病甲,根据VⅢ:C减低程度分重型、中型、轻型、亚临床型;其次为血管性假血友病(Ⅰ、Ⅲ型)和DIC。
⒈IX: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2.减低见于:血友病乙。根据IX:C减低程度分重型、中型、轻型、亚临床型;另外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DIC和口服抗凝药物时也可减低。
1.XI: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病;2.减低见于:血友病丙、DIC和肝脏疾病。
1.XⅡ: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2.减低见于:先天性XⅡ因子缺乏症(Hageman特征)、DIC和肝脏疾病。
十二、凝血因子Ⅱ:C、V:C、VⅡ:C、X:C测定意义
1.以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以及口服避孕药等。
2.以上凝血因子活性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获得性减低如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其他如DIC、口服抗凝药时也见减低。
十三、凝血因子XⅢ:C测定意义
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XⅢ缺乏症,较少见;获得性因子XⅢ缺乏则常见于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DIC、原发性纤溶症等。
十四、凝血因子Ⅷ:CAg测定意义
1.Ⅷ:CAg增高的意义同Ⅷ:C增高。
2.Ⅷ:CAg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甲和血管性假血友病。按Ⅷ:C和Ⅷ:CAg测定结果可将血友病甲分为两型,一型为Ⅷ:C和Ⅷ:CAg均减低;;另一型为Ⅷ:C减低,Ⅷ:CAg含量正常。
十五、凝血因子IX:Ag测定意义用于血友病乙分型。如IX:C和IX:Ag均减低,表示因子IX合成障碍;如IX:C减低而IX:Ag含量正常,表示因子IX分子结构异常。
十六、凝血因子Ⅱ:Ag测定意义结合Ⅱ:C测定也可将因子Ⅱ减低分为两型。如Ⅱ:C和Ⅱ:Ag均减低,表示因子Ⅱ合成障碍;如Ⅱ:C减低而Ⅱ:Ag正常,表示因子Ⅱ分子结构异常。
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