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新股改革抑制超募
上市公司“炒钱”生变
摘要:环旭电子于今年2月20日登陆上交所,彼时首发IPO募资超过8亿元。关键词:新股改革
超募
上市公司主题:上市公司环旭电子于今年2月20日登陆上交所,彼时首发IPO募资超过8亿元。然而就在上市2个月后,环旭电子宣布使用额度不超过10亿元自有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环旭电子成为“炒钱”阵营中最为年轻的上市公司。纵观来看,参与银行理财的上市公司中,次新上市公司占据大半江山。上市公司IPO超募已经成为常态,而不少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无用武之地,几经周转被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违规使用超募资金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上市公司首发超募现象将会减少,而对于超募资金使用的监管会更加严格,次新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现象与之也会减少。今年4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IPO超募现象有所改观。根据新股发行改革的相关规定,根据预估的发行价格,如预计募集资金超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需要量,发行人需在招股说明书中补充说明超募资金用途及其对公司的影响;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存在资金缺口,发行人需合理确定资金缺口的解决办法,并在招股说明书中补充披露。证监会下发了《关于新股发行定价相关问题的通知》,强化“25%定价”规则,业内人士解读为首发超募资金过多可能要重新审核。受IPO*策及市场环境影响,今年4月以来,已经有57家上市公司完成首发,预计募集资金259亿元,而实际募集资金为392亿元,平均而言,每家上市公司超募金额大约为2.33亿元。而今年新*之前,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为48家,预计募集资金232亿元,实际募集为370亿元,每家上市公司平均超募金额大约为2.88亿元。对比数据可以发现,新*实施以来,新股发行的超募现象有一定收敛。除此之外,一位资深券商人士告诉,现在的新*和市场环境,不会再出现大规模的超募现象,即使存在有一定规模的超募资金,不仅上市公司抑或是保荐机构,都会做好安排,不太可能拿做投资。不过,过往上市公司屡现违规使用募集资金的情况。上市公司在“圈钱”之际则呼天喊穷,购买理财产品之际出手阔绰。虽然募集资金都有固定用途,但是上市公司会直接挪用甚至耍戏法变相使用募集资金。去年6月份,深圳惠程公告称,公司间接控股公司吉林高琦违规利用募集资金买入保本理财产品,非法获利超过了100万元。深圳惠程违规使用的募集资金来自于2010年的非公开发行,彼时募集资金总额达到4.52亿元,用于项目投入,吉林高琦在银行存放了专户金额3.314亿元。此后,吉林高琦于2010年3月25日开始,先后5次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购买了理财产品。违规买入保本结构性理财产品共获得利息收入超过100万元,比按照专户存储活期利率计算的可得利息多获利息收入81.23万元。
然而根据《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规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必须由公司、银行、保荐方签订三方存管协议,并开展定期检查,账户较大金额的变动,存管银行必须通知保荐人,以保证专款专用。深圳惠程公然违规,然而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并不是孤例。2011年4月,圣莱达募集资金专项账户亦被曝违规操作,挪用专项账户募集资金4740万元,由监管层检查发现。2011年上半年,富安娜在没有经过任何报备的情况下,多次运用5.93亿闲散资金购买工行理财产品,获益共计314.3万,后由深圳证监局现场检查发现并整改。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有些上市公司并未被曝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但是不少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随后再使用流动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情况。海螺水泥是上市公司中购买理财产品最大手笔的,2011年6月,出手40亿元购买三只理财产品。而就在之前一日,海螺水泥刚刚宣布将发行95亿元公司债,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事实上,早在2008年5月,海螺水泥公开增发了2亿股,发行价格为57.38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112.8亿元。手握重金的海螺水泥多次用募集闲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其中,2010年7月8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使用6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使用期限为6个月,这笔资金于次年1月5日归还至募集资金专户;而就在刚刚归还的次日,1月6日,海螺水泥再次使用3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11年6月30日,募集资金专项账户结余为4.23亿元,其中有3亿元仍旧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而在2011年6月,海螺水泥公告称,将40亿经营资金用于理财。不少市场人士质疑,上市公司在圈钱之后,把募集资金补充公司流动资金,而再拿闲置的流动资金去认购理财产品。此外发现,2011年3月10日中银绒业通过了将1亿闲置募集资金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使用期限截至10月19日。同年8月23日,中银绒业通过了利用自有资金的闲置空当期进行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投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资金可以滚动使用。而这500万元是否来自于上述募集资金补充的1亿元,无从得知。从时间上看,中银绒业有变相使用募集资金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