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持续咳嗽7个月 [复制链接]

1#

医院徐保平

患儿男,8岁3个月,主因“咳嗽7个月”入院。患儿于入院前7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白黏痰,量较多,伴有气促,偶有喘息发作,夜间平卧时加重,当时无咯血、发热,无腹痛、腹泻,无皮疹,医院先后按“哮喘、肺炎”治疗,给予抗生素2个月及激素1周,气促、喘息好转,但咳嗽、咯痰无好转。入院前5个月、4个月分别做胸X线片和胸CT检查,考虑支气管炎,间断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异丙托溴胺、沙丁胺醇”治疗3个月,患儿咳嗽好转,咯痰消失。入院前20天患儿咳嗽再次加重,又出现咯痰,曾咯出1次灰*色黏痰,无咯血,血常规检查大致正常,间断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及“阿奇霉素”治疗10余天,病情无好转,并出现低热,最高体温37.8℃,午后及夜间为著,无盗汗、乏力。入院前3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胸X线片提示肺内病变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发病以来,患儿精神可,食欲一般,睡眠尚可,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外观无异常。

个人史及家族史:自1岁开始每年均有咳喘发作,约2~3次,雾化吸入平喘药物后好转。近2年经常出现接触性皮炎。无明确食物、药物过敏史。患儿父亲10年前患“肺结核”,曾服抗结核药1年,以后未复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T37.4oC,R23次/min,P85次/min,血压90/60 mmHg,体重32kg,发育良好,精神反应好,呼吸平稳,无鼻扇及三凹征,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左上臂卡疤阳性,口唇红润,无紫绀,颈无抵抗,双肺叩清音,右中肺呼吸音稍减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及喘鸣音,心音有力,律齐,腹部、四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无杵状指趾。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6.69×/L~17.7×/L,N0.~0.,L0.~0.,E0.~0.,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8~3.6)×/L;ESR47mm/h;CRP11mg/L。

入院前5个月胸X线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右肺门处可见不透亮区(图1);

图1病程2个月胸X线片箭头所示右肺门处可见不透亮区

入院前4个月胸CT提示肺内多发沿肺血管走行结节状高密度影,考虑黏液嵌塞合并炎症(图2);

图2病程3个月胸CT箭头所示支气管嵌塞征

入院前3天胸X线片(图3)右中上肺野、右肺下野内带可见片状致密影,右肺门著明;

图3入院前3天胸X线片箭头所示右中上肺野、下野内带片状致密影

入院后2周胸CT(图4)提示右上叶尖后段及右下叶斑片状阴影,伴支气管扩张;

图4入院后2周(病程7月余)胸CT箭头所示右肺上叶支气管扩张

血清总IgEIU/ml;CD系列大致正常;体外变应原检测:烟曲霉菌特异性IgE抗体43.1kUA/L(4级),特异性IgG抗体mgA/L;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右肺各支气管黏膜粗糙、红肿,右上后段亚支黏液阻塞,通气不良,局部灌洗见条絮状分泌物及一小块褐色物吸出,左肺各支黏膜粗糙,有稀白分泌物附着,通气尚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细胞分析:巨噬细胞10%,分叶核细胞78%,淋巴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8%(正常值1%);BALF细菌、真菌、结核培养均阴性;BALF病理检查,可见变性脱落的上皮细胞,坏死无结构物,及较多变性的嗜酸性粒细胞;G、GM试验均在正常范围,5UPPD试验阴性;肝吸虫、囊虫、肺吸虫、旋毛虫IgG抗体检测均为阴性;ANCA阴性;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肋下3.2cm,余实质脏器未见异常,可见数枚系膜淋巴结,较大者2.1cm×0.7cm,末端小肠肠壁炎性水肿;骨髓涂片阴性。肺功能检查肺容量正常,FEF75略减低,其余正常。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祛痰、雾化等对症治疗,患儿最高体温37.5℃,咳嗽不重,咯少量白色黏痰。入院第20天开始口服泼尼松0.75mg/(kg·d),第21天体温恢复正常,住院23d出院。

讨论

患儿病例特点:(1)学龄儿童,慢性病程,病史7个月;(2)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病程中曾咯出灰*色黏痰,无咯血,病初伴有喘息,有间断低热,夜间及午后为主;(3)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激素治疗喘息症状有好转;(4)特应性体质,有反复咳喘病史;(5)可疑结核病接触史;(6)查体发育良好,无呼吸困难及缺氧征,右中肺呼吸音稍低,无干湿啰音,无喘鸣音,无杵状指趾;(7)多次肺部影像学检查,早期肺内可见小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加重后呈大片状致密阴影,有空洞形成,病灶有游走性;(8)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升高,血沉增快,血清总IgE明显增高;(9)体外变应原检测烟曲霉菌特异性IgE、IgG抗体阳性;(10)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细菌、真菌、结核培养阴性;(11)肺功能检查提示轻度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2)G试验、GM试验、5UPPD试验、肝吸虫、囊虫、肺吸虫、旋毛虫IgG抗体均为阴性,ANCA阴性,骨髓涂片阴性。

根据上述特点,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成立。本患儿应从本病为着手点,考虑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明确病因。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组疾病,定义为肺泡渗液或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前者依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后者通过开胸肺活检或经支气管肺活检证实。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为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simplepulmonaryeosinophilia,SPE)、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chroniceosinophilicpneumonia,CEP)、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acuteeosinophilicpneumonia,AEP)、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和系统性疾病伴随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后者包括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syndrome,CSS)和嗜酸细胞过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继发性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后者可继发于药物、寄生虫或真菌、分枝杆菌感染、*物、放疗,也可继发于一些疾病,如弥漫性肺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SPE又称为Loffler综合征。本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可表现为乏力、低热、咳嗽、胸痛等,体格检查肺内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或无异常体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胸部X线片可见一过性、游走性浸润影,多在1~2周内消失。病程多不超过1个月,可自行缓解,本患儿病程长达7个月,无自行缓解,可除外本病。CEP发病高峰年龄为中年,女性多见,儿童非常少见。可继发于药物、寄生虫感染、放疗、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起病隐匿,症状多持续2~4周,表现为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如干咳、呼吸困难和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咯血、咯痰、胸痛少见。50%~60%患者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外周弥漫性渗出,特别是在胸膜下。肺功能检查无特异性,正常或轻度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绝大多数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0×/L,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大于25%,并且大于淋巴细胞比例。本病对激素反应迅速,症状多在24~48h内改善,影像学改善多在10天内。本例8岁起病,外院曾激素治疗1周,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善不明显,不支持本病。AEP起病突然,病史多小于7d,总病程一般4周之内。表现为发热,很快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约一半需要机械通气。病初多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AEP不同于CEP,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无哮喘病史,大量吸入真菌烟雾,特别是曲霉菌烟雾是本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些药物,如舍曲林、结核菌素、米诺环素、注射用*体酮、吸入可待因,及寄生虫在肺内移行可引起AEP。本病表现为弥漫性肺内渗出,CT可见双侧含气腔的渗出、小叶间隔增厚和双侧胸腔积液。主要依赖于BALF细胞分析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多高于25%,伴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分别为20%和15%。病理检查主要用于排除感染,特别是曲霉菌感染。可见肺泡腔和间质(包括小叶间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水肿。胸腔积液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可以帮助诊断。本病的主要治疗是甲泼尼龙,成人60~mg/次,6小时一次。症状改善迅速(1~3天),一般3天后改为40~60mg/天,并在2~4周内减停。与ARDS不同,AEP不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预后较好。根据本患儿表现可除外本病。CSS分为三个阶段:过敏期:表现为哮喘和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期:表现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持续6个月以上;血管炎期:表现为多系统受损和小血管炎,至少2个肺外器官受累。可出现皮肤紫癜、结节和荨麻疹,可有嗜酸细胞胃肠炎、单神经炎等。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了CSS的诊断标准,至少有下列表现中的4项: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L)、鼻窦受累、短暂的肺部浸润、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病理证实的血管炎。本患儿缺乏上述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肺部浸润持续存在,不符合CSS的诊断标准。ABPA是由于吸入曲霉菌孢子所致。表现为喘息、咳嗽、咯痰,咯出黑褐色的痰栓对本病的诊断有帮助。胸部影像学表现为游走性浸润影,伴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和黏液嵌塞征,血清IgE升高和曲霉菌特异性抗体阳性。根据本患儿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考虑本病可以诊断。

入院后反复询问病史,未发现特殊用药史,无*物接触史,入院后寄生虫检查、ANCA、骨髓检查均阴性,结合临床表现除外寄生虫感染、ANCA相关的血管炎和白血病等引起的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本患儿尚需与肺结核鉴别。因患儿父亲曾患有结核病,近期未进行检查,患儿病史7个月,普通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肺内病变加重,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但患儿无结核中*症状,入院后PPD试验阴性,痰及BALF涂片抗酸染色阴性,胸部影像学表现多变,有游走性,不支持肺结核。

ABPA是由于机体对烟曲霉过敏而引起的免疫性肺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哮喘、反复肺浸润和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0岁,通常患者有至少10年的哮喘病史。ABPA的人群发病率不清楚,国外文献报告本病在哮喘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2%左右。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哮喘患者约有25%存在曲霉菌皮试阳性,但只有少于2%患者发展为ABPA,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一般认为,易感个体吸入的烟曲霉孢子持续存在,并发育成为菌丝,释放抗原物质,损害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破坏气道上皮的屏障作用,激活免疫系统,引起炎性细胞释放和气道炎症反应;同时抗原物质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刺激TH2细胞,产生IgE和IgG,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成熟和活化,释放IL-4、IL-5、和IL-13,加重气道炎症,引起总IgE和烟曲霉特异性IgE增高、肺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和气道重朔。

ABPA的病理改变差异很大,可见黏液分泌、纤维蛋白、库施曼螺旋物、夏-雷二氏晶体和炎症细胞。在扩张的支气管腔内有时可见极少量菌丝。支气管壁可见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支气管周围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占优势的免疫应答。偶尔肺实质内可见真菌生长。有时其病理改变类似于闭塞性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多核巨细胞组成的非干酪性肉芽肿。

ABPA没有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为低热、喘息、气道高反应性、咯血或咯痰。有些患者可能没有症状。如果哮喘患者咯出黑褐色的黏液栓,影像学出现肺内不透光区,则提示可能存在ABPA。体检正常或闻及喘鸣音、粗湿啰音,杵状指少见,有些患者可存在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和/或呼吸衰竭。

实验室检查包括曲霉菌皮试阳性,血清总IgE增高,后者不仅用于ABPA的诊断,同时用于ABPA的随诊。如果患者的总IgE正常,则可以排除ABPA的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降低,如果降低35%~50%则提示缓解,如果血清总IgE是基线的两倍,则提示复发。烟曲霉特异性IgE和IgG抗体增高是ABPA的标点。IgG/IgE2则更具有诊断意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mm3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标准。痰培养烟曲霉阳性并不能诊断ABPA。

胸X线片改变多样,包括一过性的或不固定的肺内不透光区,轨道征,指套征和牙膏样阴影。高分辨CT可见中心性支气管扩张、黏液嵌塞征、马赛克灌注、小叶中心性结节和树芽征。支气管扩张可以是囊状的,也可以是柱状的。黏液嵌塞征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中心性支气管扩张伴周围支气管变细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条件。

肺功能检查对ABPA的诊断无价值,但可以帮助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对于ABPA的诊断,应用最多的是Rosenberg-Patterson诊断标准。主要指标包括1.哮喘;2.胸X线片上一过性肺内不透光区;3.烟曲霉皮肤试验阳性(Ⅰ型变态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增高;5.血清沉淀抗体阳性;6血清IgEIU/ml;7.中心性支气管扩张;8.血清烟曲霉特异性IgG和IgE抗体阳性(高于正常值两倍以上)。次要指标:1.痰培养烟曲霉阳性;2.咯出黑褐色痰拴;3.曲霉菌皮试呈迟发反应。具备至少六项主要指标则可确诊。本患儿具备上述主要指标中的六项,因此ABPA的诊断成立。

ABPA分为5期:急性期(Ⅰ期)、缓解期(Ⅱ期)、加重期(Ⅲ期)、糖皮质激素依赖ABPA(Ⅳ期)、终末期(Ⅴ期)。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喘息、体重减轻,胸部影像学检查正常或出现肺内不透光区,血清IgE1,IU/mL,沉淀抗体阳性。缓解期多无临床表现,影像学上肺内不透光区明显好转或消失,血清IgE水平在6周~3月内降低30%~35%。加重期的临床表现与急性期相同,肺内出现一过性或固定的不透光区,血清IgE水平达到基线水平的2倍以上。Ⅳ期症状同前,肺内有一过性或固定的不透光区,部分病人血清IgE水平无增高,但需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哮喘的发作,而另一部分病人则需要糖质激素控制ABPA的症状。Ⅴ期症状加重,出现气道梗阻、严重的肺功能异常,Ⅱ型呼吸衰竭和肺心病。影像学上可见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大多数病人血清IgE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异常。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连续经历上述分期。第Ⅰ、Ⅲ期依赖于临床症状、肺内浸润病变、IgE增高水平、及曲霉菌特异性IgG/IgE诊断。激素治疗后胸部病变吸收、IgE水平下降35%~50%,并持续6周以上,则进入缓解期—Ⅱ期。如果治疗持续6~9个月,在停药后3个月病情无加重,则称为“完全缓解”。以后患者在第一年需要每6个月监测一次IgE水平,以后每年1次。在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也只是一小部分IgE降至正常水平。完全缓解也不意味着永久缓解,一部分患者缓解后几年仍可以出现加重。25%~50%患者病情反复或加重,进入Ⅲ期,出现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一过性或固定的肺内不透光区,IgE水平达到基线值的两倍。Ⅳ期患者需要口服激素控制哮喘症状(激素依赖型哮喘)和ABPA。Ⅴ期患者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和/或肺心病,广泛的支气管扩张和肺动脉高压。Ⅴ期患者同样需要长期激素治疗。

ABPA的治疗包括两个方面: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抗真菌治疗。糖皮质激素不仅可以抑制免疫亢进,而且具有抗炎作用,一般口服给药。目前没有统一的激素使用剂量和疗程,但多采用两种给药方法:(1)口服泼尼松龙或泼尼松0.5mg/(kg·d),1~2周,改为隔日一次,6~8周,以后每2周减5~10mg,直至停药。(2)泼尼松龙0.75mg/(kg·d),6周,改为0.5mg/(kg·d),6周,以后每6周减5 mg,持续至少6~12个月。如果激素不能减量提示疾病进入Ⅳ期,此时激素应改为最小有效量隔日给药。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并预防激素副作用,每6~8周复查1次IgE,持续1年,以获得个人的基线浓度。研究表明使用低剂量激素的患者可出现频繁复发或激素依赖。较高的激素剂量和足够的疗程可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减少激素依赖。因此提示高剂量长疗程的激素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缺乏对照研究。激素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降低,伴随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好转,提示治疗有效。激素治疗的目的不是使IgE水平恢复正常,而是使其降低35%~50%。

虽然有些病例研究使用吸入激素治疗ABPA,但一项多中心、双盲对照的研究表明吸入激素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对照组。因此推荐吸入激素只是用于当口服泼尼松龙减为10mg/d时的哮喘控制。

关于抗真菌治疗存在争议。目前只有两项对照研究评价了伊曲康唑在ABPA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口服伊曲康唑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IgE水平,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并且这两项研究均缺乏长期随诊。因此伊曲康唑是否推荐用于ABPA患者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一般伊曲康唑仅用于ABPA激素治疗后第一次复发或激素依赖型ABPA。成人口服剂量为mg,每日2次,16周,以后改为每日1次,16周。目前尚无儿童的用药剂量。用药期间需要监测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转氨酶增高等。应该注意的是伊曲康唑抑制甲泼尼龙的代谢,从而增加激素的副作用,但对泼尼松龙无影响。伊曲康唑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可引起肾上腺抑制。

还有个例报告使用吸入两性霉素和布地奈德治疗ABPA,或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治疗重症ABPA。目前伏立康唑也开始用于ABPA的治疗,但缺乏随机对照研究。

ABPA患者需要随诊和密切监测疾病复发。一般每6周进行一次随诊,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胸部影像学和血清总IgE水平。血清总IgE水平降低35%提示激素治疗效果显著,如果达到基线水平的两倍以上,则提示疾病的加重。同时应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

随诊:患儿出院后6周复查,体温正常,无咳嗽、咯痰,血清总IgE降至.59IU/ml。胸CT肺内病变明显吸收好转(图5),泼尼松龙减量为0.5mg/(kg·d)。目前门诊随诊5个月,症状无反复,血清总IgE维持0~3IU/ml,激素逐渐减量过程中。

图5出院后6周(病程8月余)胸CT右肺上叶支气管扩张明显吸收好转

(本期整理编辑秦强焦伟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