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多浆膜积液奇怪系列
患者,女,27岁。
主诉:中上腹疼痛4天。于年1月16日入院。
第一阶段多系统受累阶段
现病史:入院前4天,患者无明显诱因中上腹阵发性隐痛,伴头昏、咳嗽、咳痰,自行治疗后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偶伴*色液体;入院前3天,患者再次出现中上腹隐痛,自诉晚餐进食稀饭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平躺时恶心、呕吐加重,夜间腹痛进行性加重,难以忍受,影响睡眠,院外检查:WBC:12.91×/L,N%:78.8%,PLT:×/L,ALT:.5U/L,AST:58.5U/L,淀粉酶:.3U/L,CT示:1.胆囊周围积液,提示胆囊炎可能;2.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治疗上予以抑酸、护胃、抗感染、抑酶、补液、止痛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相关指标:WBC:15.93×/L,N%3.9%,PLT:×/L,ALT:.8U/L,AST:49.8U/L,淀粉酶:81U/L,心脏彩超: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包积液。患者否认既往有眼干、口干、耳鸣病史,无光过敏、口腔溃疡、脱发病史,无皮下结节红斑,无习惯性流产、关节肿痛病史。患者因心包积液及胸腔积液且原因不明,求进一步治疗,年1月以“急性胰腺炎”收入我院消化科。
入院查体:双下肺呼吸音弱,左侧肺底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叩诊全心扩大,心率次/分,中上腹腹壁紧张,压痛明显,无明显反跳痛,右下腹轻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双下肢无凹陷性浮肿。
既往史:6年前行痔疮手术
个人史:未婚。未进食生的鱼虾类食物,未到疫区。
入院考虑诊断:
1.腹痛原因待查
2.心包、胸腔积液原因待查
3.肝功能不全待查
4.肺部感染?
根据腹痛及多浆膜腔积液诊断思路,完善实验室检查:
血图分析:白细胞17.97×/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3.96×/L,血小板×/L,C反应蛋白14.01mg/L。胰酶学:淀粉酶U/L↑。肝功:总蛋白69.7g/L,白蛋白35.9g/L↓,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72U/L↑,γ-谷胺酰转移酶78U/L↑,胆碱酯酶3.63KU/L↓。
上腹部CT平扫:1.双侧胸腔、腹腔积液;心包大量积液。2.弥漫性腹膜炎改变,胰腺炎不能完全除外。3.肝脏间质性水肿。4.双肺下叶膨胀不全。进一步胸部+上腹部CT平扫+增强:1.双侧胸腔大量积液,右肺下叶及左肺部分肺段外压性不张及炎性反应。2.心包积液及心包穿刺引流术后改变。3.腹腔积液并腹膜炎症改变。4.双肺门、双侧腋窝及纵隔多发淋巴结显示,部分稍大。腹膜后小淋巴结显示。5.胰腺体尾部丰满。6.轻度肝间质水肿。7.副脾。
抗核抗体谱:抗RNP/sm+,ANA、自身抗体两项、免疫球蛋白补体、抗磷脂抗体谱、抗人球蛋白试验、血管炎抗体谱未见异常。
结核抗体阳性,结核感染T细胞检查、PPD试验正常。胸水结核抗体阴性。心包积液结核抗体阳性。
常规:李凡它蛋白定性微量,细胞总数.0×/L,有核细胞数.0×/L,单个核细胞比率15.00%,多个核细胞比率85%(嗜酸细胞64.9%),生化:白蛋白12.6g/L↓,脱落细胞:少许间皮和淋巴细胞。
常规:李凡它蛋白定性++,细胞总数.0×/L,有核细胞数.0×/L,单个核细胞比率6.00%,多个核细胞比率94.00%,生化:总蛋白59.4g/L↑,白蛋白29.0g/L↑,葡萄糖5.02mmol/L,乳酸脱氢酶80U/L,脱落细胞学:血性积液中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部分中性粒细胞。
反复多次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检查均见大量嗜酸细胞。
治疗经过:治疗上消化内科予以禁饮禁食、抑制胰酶、抑酸、补液、抗感染、反复心包及胸腔积液穿刺抽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腹痛症状逐渐好转。但患者心包、胸腔、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加,因患者多浆膜腔积液原因不明,请全院会诊后目前可基本除外结核、肿瘤、心衰及肝硬化的可能,考虑为结缔组织疾病可能性大,故转风湿免疫科继续治疗。
转科诊断:
1.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累及多浆膜腔、胃肠道、肝脏;
2.弥漫性腹膜炎;
3.肺部感染?
转入我科后治疗:mg甲强龙冲击治疗3天后,续以45mg泼尼松口服抗炎,加强抗感染,并予以护胃、补钙等对症支持治疗。
预后:经治疗后患者心包、胸腔积液明显减少,腹腔未见积液,复查血图分析、肝肾功未见异常,予以办理出院。出院后泼尼松45mgqd继续服用。
随访:
.3.8胸部CT无积液,心脏彩超未见心包积液。
门诊规律随访,泼尼松逐渐减量。
第二阶段
病情变化:嗜酸细胞增多,间断痰中带血
.8.23:开始咳嗽,咳痰,偶有痰中带血丝。
.10:嗜酸细胞增多4月,进行性升高表现,IgE升高,建议患者就诊血液内科及感染科检查寄生虫。
.11.1:骨髓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泼尼松6片qd,羟氯喹0.2bid
.11.12:再次出现咳血,为痰中带血。
.12.6:肺部CT:1.左肺下叶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2.右肺中叶浅淡密度小结节影,增殖灶?3.右肺下叶少许纤维灶。4.左侧胸腔包裹性积液。5.纵隔、腋窝淋巴结显示。6.左侧胸膜增厚。
第三阶段真相大白
再次追问病史:年5月吃生螃蟹。
最后诊断:肺吸虫病
吡喹酮治疗后咳嗽、胸水、血常规均逐渐正常。
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是一种由肺吸虫感染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通常是由于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淡水蟹及蝲蛄(小龙虾)而感染。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斯氏、卫氏肺吸虫。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可致严重并发症,故及早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
一、流行病学:1.分布:世界各地都有肺吸虫病的报道,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我国肺吸虫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如四川、重庆、云南等地,近年来城市发病率增加至63.3%。2.传染源:包括终末宿主及保虫宿主,主要是人或哺乳动物。常见动物包括野猫、野猪、家猫、家犬等。3.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类,其种类繁多;第二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蟹或蝲蛄。此外,食用淡水虾或饮用生水也有可能感染肺吸虫。4.传播方式: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因摄入含活囊蚴的食物而感染。
二、病原学:肺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种类繁多,我国报道了28种,其中卫氏和斯氏肺吸虫最为常见。
三、发病机制:虫卵在水中发育成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进入水中,再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形成囊蚴,患者摄入囊蚴后,囊壁在肠道溶解,童虫溢出穿过肠壁可进入腹腔、胸腔、肺、脑、皮肤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斯氏肺吸虫常侵犯肺外组织,引起肺外型肺吸虫病;卫氏肺吸虫主要引起肺部损伤。
四、临床表现:肺吸虫可侵入多个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疾病进展,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为囊蚴摄入至幼虫移行阶段,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且感染虫体越多越容易出现这些表现。慢性期为肺吸虫侵入肺部形成囊肿、瘢痕并产生虫卵的时期,该阶段主要表现为咳嗽、咯血。根据不同的受累部位,肺吸虫病可以分为胸肺型、腹型、脑脊髓型、皮肤型及混合型。
1.胸肺型: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可致胸膜、心包炎症,引起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胸肺型易与结核等疾病相混淆,可通过痰液查找虫卵确诊肺吸虫病。
2.腹型:虫体在腹腔内移行,损伤肠道可导致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侵入肝脏可致肝脏肿大、肝部包块;侵犯腹膜形成腹腔积液。
3.脑脊髓型:它是最常见且危害最重的肺外型肺吸虫病,约20%~45%的肺吸虫病患者有颅脑损伤表现。可表现为惊厥、意识障碍、头痛、头晕、呕吐、人格改变、认知功能减低等。虫体移行导致脊髓损伤可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严重者甚至瘫痪。
4.皮肤型:相对其他异位肺吸虫病较为少见,在胸背部、腰部及四肢可出现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椭圆形、条索样或形态不规则的游走性皮下包块,且局部多无红肿、压痛。
五、辅助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绝大多数肺吸虫病患者血液分析可见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及Eos增高;肺吸虫病患者有浆膜腔积液时,积液检查可见Eos、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IL-5等增高,葡萄糖降低。2.免疫学检查:抗原检测、抗体检测;3.影像学检查:(1)胸部X线检查:可呈现肺纹理增多、浸润性阴影、囊泡状阴影、结节状阴影、胸膜改变(如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等)以及支气管肺炎样改变,还可表现为心包积液。肺吸虫病浆膜腔积液表现常早于肺部改变,当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其他表现时,应当考虑有无肺吸虫感染。(2)超声检查:多用于皮肤、肝脏等部位肺吸虫感染的检查,主要表现为包膜下或肝脏中心的囊性、线性及弯曲状的损害。肝肺吸虫病可表现为肝内不均质低回声病灶;超声造影可见窦道样改变或病灶周围环形强化。(3)CT检查:CT对病变检出率高,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表现取决于肺吸虫的感染阶段。CT在肺吸虫移行阶段主要表现为炎症、出血等;后期可形成囊肿、结节;病灶吸收后可出现钙化影。头颅CT可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损伤伴周围水肿,须与肿瘤、血管畸形、脑囊虫病相鉴别。(4)MRI:MRI最典型的表现为隧道征。脑型肺吸虫病MRI检查还可表现为聚集的环状阴影,增强后呈葡萄或肥皂泡样。4.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痰或大便查找虫卵确诊肺吸虫病。5.病理学检查:切面见多发坏死,典型的可见隧道、裂隙样表现。镜下可见虫体或虫卵;组织细胞坏死伴Eos浸润;有的可见嗜酸性脓肿;亦可见炎症细胞及异物巨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夏科-雷登结晶。活检见虫体或虫卵为诊断金标准,但阳性率不高。
六、诊断:肺吸虫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要依靠流行病学史、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七、药物治疗:WHO规定治疗肺吸虫病常用药物为吡喹酮和三氯苯达唑。
参考文献
胡杨红,詹学。肺吸虫病的诊治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年5期。
END
作者简介:任飞凤
重庆医院
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
作者
任飞凤
编辑
殷亚蓉
审核
唐琳
版权声明: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