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消化系统专科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一、吐酸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瘅”等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年,三亚)。

(1)临床症状

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等典型症状,或同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如能证实存在食管黏膜炎症和/或反流,则能明确诊断。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

RE的分级参照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

A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mm;

B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mm,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

C级:超过2个皱襞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

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范围累积至少75%的食管周径。

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的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BE。

(二)证候诊断

1.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脉弦。

2.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腻,脉弦滑。

3.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4.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5.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

以上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二、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枳壳、*连、吴茱萸、延胡索、白芍、丹皮、煅瓦楞、香附、焦山栀、旋覆花、代赭石、甘草。

中成药:左金丸。

2.胆热犯胃证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推荐方药:柴芩温胆汤加减。柴胡、*芩、陈皮、姜半夏、枳实、竹茹、旋覆花、代赭石、龙胆草、白芍、延胡索、甘草。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龙胆泻肝丸。

3.中虚气逆证

治法:健脾和胃,疏肝降逆。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参、白术、茯苓、柴胡、枳实、白芍、半夏、陈皮、旋覆花、代赭石、砂仁、生姜。

中成药:香砂养胃丸、归脾丸、小建中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4.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

中成药:复方田七胃痛胶囊。

5.气郁痰阻证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推荐方药: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旋覆花、代赭石、苏叶、苏梗、半夏、厚朴、枳壳、茯苓、川芎、香附、陈皮、砂仁、甘草。

中成药:开胸顺气胶囊。

(二)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针刺治疗、注入式埋线疗法、烫熨疗法、循经重灸、穴位贴敷疗法、药穴指针疗法等治疗方法。

(三)预防调摄

1.情志调摄

胃食管反流病人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气郁结之象,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宜疏导患者,修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节好心情,以利疾病早日康复。

2.饮食宜忌

(1)对于肥胖的病人,要控制饮食,平衡营养,尽快减轻体重。

(2)减少高脂肪膳食的摄入。

(3)忌食咖啡、巧克力、薄荷。

(4)禁烟、酒。长期大量摄入酒精。

(5)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及甜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疼痛症状加重,导致病情反复。

3.用药指导

避免服用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

4.起居调摄

(1)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15-20cm。

(2)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应拉长,不得少于3小时,以减少夜间食物刺激泌酸。

(3)每餐后让病人处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借助重力促进食物排空,避免剧烈运动。

三、治疗难点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是近年才被人们认识的病症,诊断标准已明确,但治疗上存在不少难点。

难点之一:本病易复发

本病经治疗后可暂时治愈,但由于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基本因素仍存在,故易复发。如何防治本病复发,成为本病的最大难点。理想的治疗是从根本上恢复食管和胃的动力,达到治病求本目的。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优越性。西医学目前已观察到强力抑酸对胃排空及胆囊动力有抑制作用,在顽固的重度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长期予以质子泵抑制剂,但完全抑酸对胃动力及胃内细菌增生有影响,不宜长期使用。因此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是通过中医学的辩证施治来改善胃食管的动力。本病中医的病因病机关键是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故适当选择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和胃降逆等疗法,可逐渐改善LES的动力,达到根治的目的。

难点之二:风、痨、鼓、膈是中医四大顽症,故属于“膈”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也较棘手。

其一,不能见炎消炎,一味使用清热之品,应强调辩证施治。治疗上紧抓脾虚肝郁气滞,脾胃不和的病机关键,着重调理脾胃、疏肝解郁,注意调摄患者情志。其二,在抑制胃内容物反流时,可用旋覆花、代赭石,并配姜竹茹、清半夏等。其三,解除胸骨后疼痛,在于抑制胃酸。可重用煅瓦愣、海螵蛸、白及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评价。

1.疗效评价标准

⑴主要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反流等典型反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显效:原有症状消失。

有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

进步: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⑵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反流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反流症状基本消失,虽偶有症状但很快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

有效:反流症状未消失,但较以前减轻,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反流症状未消失,程度未减轻,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3.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内镜下食管粘膜正常。

显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2分。

有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1分。

无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0分或为负值。

(二)评价方法

1.治疗结束后可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按症状轻重,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

主要症状轻重分级表

症状

无(0分)

轻(1分)

中(2分)

重(3分)

泛酸

每月发生

每周发生

每日发生

烧心

每月发生

每周发生

每日发生

胸骨后灼痛、不适

每月发生

每周发生

每日发生

嗳气或反胃

每月发生

每周发生

每日发生

次要症状轻重分级表

症状

无(0分)

轻(1分)

中(2分)

重(3分)

咽部不适

每月发生

每周发生

每日发生,影响饮食

口苦口干

偶有

介于二者之间

持续存在

饥饿感

偶有

介于二者之间

持续存在

胃脘痛

偶有

介于二者之间

持续存在

夜间呛咳

偶有

介于二者之间

平时即有

腹胀

食后发作

每周发生

整日存在

纳差

饭量减少1/3内

饭量减少1/3-2/3

饭量减少2/3以上

神疲乏力

仅劳累后出现

平时即有不影响工作

平时即有,影响工作

便溏

1次/天

2-3次/天

大于3次/天

便秘

偶有

介于二者之间

4-5天以上大便一次

心烦失眠

偶有

介于二者之间

持续存在

胃镜疗效根据内镜下食管炎分级A、B、C、D四级记为1,2,3,4分。

疗效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二、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玩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

具备主证两项加次正一项,或主证第一项佳次证两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年,*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口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或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新生粘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粘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粘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侯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肋;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白或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苦口干;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热;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用药:柴胡舒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陈皮、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等。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芪建中汤加减(*芪、*参、白芍、陈皮、干姜、白及、三七粉(冲服)、茯苓、大枣、饴糖、甘草)

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等。

4.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栀子、丹皮、青皮、陈皮、浙贝母、*连、海螵蛸、白及、三七粉、茯苓、甘草)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等。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白及、三七粉、生地、佛手、玉竹、白芍、百合、甘草)

中成药:阴虚胃痛颗粒等。

二)针灸治疗

1.肝胃不和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以上腧穴可交替针刺。

2.脾胃气虚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交替针刺。

3.脾胃虚寒证

选穴:足三里、脾俞、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章门。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交替针刺。

4.肝胃郁热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泻法。以上腧穴可交替针刺。

5.胃阴不足证

选穴:选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以上腧穴可交替针刺。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三)中药穴位帖敷

1.中医辨证穴位帖敷

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帖敷。

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

热证:*连、*芩、乳香、没药、冰片

使用方法:辨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帖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痛贴、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帖敷。

四)热敏灸疗法

热敏穴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足三里、阳陵泉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五)饮食疗法

益脾饼:红枣克,煮熟去皮核,取枣肉克,与鸡内金60克洗净,文火焙干,研成细末,加入干姜粉60克和生白术克,捣泥制成小饼,放入烤箱内烘干。

六)护理

1.饮食调护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3)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食物。

2.心理调护

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文化的护理。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松弛法等,减少和防止溃疡发生。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溃疡病;告诫病人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

3.健康教育

(1)去除诱因

去除溃疡病发生的诱因,如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过度劳累及精神抑郁、焦虑,滥用药物等。嘱溃疡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得当,保证睡眠充足。

(2)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停药后1个月务必回院复查。避免使用致溃疡病药物,如皮质类回醇激素、非甾体类药物;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寒冷和情志刺激,谨遵饮食宜忌。

三、治疗难点分析

无论是用中药还是西药治愈活动期的消化性溃疡一般不难。特别是西药如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因其制酸作用强烈,不论是控制上腹痛症状,还是治愈溃疡,其疗效是非常显著且快捷的。但是,不少患者停药后又复发,5年内的复发率达50%以上。即使近10多年来发现本病的复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经根除Hp治疗后,其复发率明显降低,但临床上有不少病经Hp根除后仍可有溃疡复发,或者根除后可重新感染Hp。所以说,真正完全彻底治愈溃疡病仍是一大难题。中医药治疗不仅可控制症状,药后病情较稳定,还可长期服用,使复发率降低。中医药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这是与中药即可对抗致溃疡的攻击因子、又可增强胃粘膜保护因子分不开的。现代研究发现,胃粘膜的修复分为两种方式,1,快速修复:靠上皮细胞的移动和伸延,2,慢性修复:深层结构的修复,靠深层细胞的增殖,细胞间质的补充。常规西药抗溃疡治疗主要是作用于快速修复方面,溃疡表面虽然愈合,但组织学检查可发现黏膜下血管、腺体的结构、黏膜厚度、结缔组织等尚未完全修复正常状态,而这些将直接影响细胞氧合作用、营养供养和黏膜的防御功能,成为复发的病理基础。很多患者由于修复不完全,从而导致溃疡反复不愈或容易复发;针对这种情况,西医提出了加强黏膜保护和使用表皮生长因子等方法;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其先天的优势。中药药理研究证实健脾益胃、行气活血方药可以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及免疫功能、调节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防止胆汁等碱性液胃反流,改善胃的内环境,这些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机制不仅能促进溃疡在急性期的快速修复,而且可以加强溃疡的慢性修复过程,从而使溃疡得到彻底的治愈,减少了溃疡复发。

四、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年)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一)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Ⅰ、Ⅱ、Ⅲ)积分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

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原有症状消失;②显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③有效: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④无效:原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二)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3.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三)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溃疡疤痕愈合或痕迹愈合;

2.显效:溃疡达愈合期(H2期),或减轻2个级别;

3.有效:溃疡达愈合期(H1期),减轻1个级别;

4.无效: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

三、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主症:腹部膨隆如鼓,皮肤绷紧,扣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鼻衄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若嗳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气囊,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坚满。按如蛙腹。振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腹上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

2.病人有胁下癥积、*疸、胁痛、情志内伤等病史,酗酒及到过血吸虫疫区等,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

3.理化检查:超声检查科发现少量腹水与判断腹水量,对鼓胀诊断有重要作用。其他如X线钡餐、胃镜检查、CT、血常规与肝功能检查等对病情判断也有一定作用。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实用内科学(第13版)》及《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腹水(1~2级)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胀甚,的嗳气、矢气稍减,或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2、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腕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腹胀痛,时轻时重,纳呆食少,嗳气,胁腹刺痛据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可有瘀斑,舌质紫暗,脉细涩。

4、肝脾血瘀证:脘腹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撑胀不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舌质暗淡,脉细无力。

5、气虚血瘀证:腹大胀满,撑胀不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舌质暗淡,脉细无力。

二、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以及消除病因及诱因等。临床应根据肝硬化不同病因继续沿用病因治疗措施。同时根据临床需要,按肝硬化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

治法:疏肝理气,行气散满。

推荐方药:柴胡舒肝散和胃苓汤加减。柴胡、白芍、陈皮、枳壳、炒白术、茯苓皮、泽泻、大腹皮、香附、苍术、薏苡仁。

中成药:木香顺气丸等。

2、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推荐方药:中满分消丸加减。*参、白术、姜*、茯苓皮、半夏、枳实、*芩、知母、苍术、泽泻、车前子、陈皮、炒二丑。

中成药:双虎清肝颗粒,茵栀*口服液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白芍、香附、枳壳、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茯苓皮、泽泻、益母草、车前子。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等。

4、肝脾血瘀证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利水。

推荐方药:调营饮加减。柴胡、赤芍、当归、川芎、玄胡、大腹皮、陈皮、莪术、桑白皮、益母草、泽兰、*芪、枸杞、鸡内金。

中成药:扶正化瘀胶囊,鳖甲煎丸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参、赤芍、白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陈皮、茯苓皮、益母草、车前子

中成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注:1、临床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处方的剂量并进行相应的加减。

2、出现*疸加重,应注意及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内伤发热、腹痛、慢性重型肝炎等,并积极对症处理或退出本路径。

(二)外治法

1、中医脐敷疗法:对于鼓胀病腹大甚属实证者,可采用芒硝粉1.5克、甘遂0.5克、冰片粉0.5克,上药混合后,取适量,醋调成丸,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次/日。

2、结肠透析法: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采用结肠透析机治疗。

3、艾灸治疗: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采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三)调护与调摄

1、心理:理解和同情患者,解除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嘱咐家属要多关心,照顾好病人,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2、饮食:肝硬化的病人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有腹水的患者每天钠盐摄入量约80-mmol/天(相当于4.6-6.9g/d)。应用利尿剂患者,血钠、钾低时可适当补充含钾、钠高的食品。

3、起居:鼓胀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要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使患者心情愉快,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4、腹水护理

(1)轻度腹水患者,应尽量取卧位。对腹水量大者,采取舒适体位,以保证呼吸功能的稳定,减轻患者呼吸困难和心悸症状。

(2)抽腹水后应缚紧腹带,避免意外情况出现。

(3)定时测体重、腹围、记录出入量。

(4)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环境通风、温暖、舒适,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清洁,注意皮肤的清洁护理。

三、治疗难点分析

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早期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即使有症状也较轻,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和腹泻症状。体征多不明显。肝脏常肿大,部分患者伴脾肿大,并可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肝功能检查多在正常范围内或有轻度异常。加之患者往往不注意,容易忽视,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我国为乙肝高发区,有关研究亦表明,我国的肝硬化患者大多由病*性肝炎引起。从肝炎发展为肝硬化,须经历肝纤维化这一阶段,肝纤维化与肝硬化两者均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其主要区别在于肝小叶结构是否完整,肝硬化之所以被认为是不可复原,主要与肝的结构,尤其是血管结构受到严重破坏有关。所以在肝小叶尚未完整之际,有效地阻断或延缓肝纤维化进程,是治疗肝硬化的关键。

中医认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虽有湿热*邪结于体内的标实症状,但更重要的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不足,甚则营养不良,从而不能抗御邪气导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聚余胁下所致;所以患者在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正虚邪恋,缠绵难愈,正气虚损,瘀血内结之象尤为特出。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产质量及副作用较少等方面有优势,以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中医益气化痰、清热解*、健脾益气等治法,在早期阻断或延缓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和防治肝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常用单味中药有丹参、桃仁、冬虫夏草、*芪、当归、茯苓、柴胡、红花、*参、泽兰、三七、郁金、白花蛇舌草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疗效标价:参照中国中西药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4(10):-)。

显效:

(1)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

(2)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击痛及压痛,有腹水消失。

(3)肝功能(ALT、胆红素、A/G或蛋白电泳)恢复正常。

(4)以上3项指标保持稳定1/2年。

好转:

(1)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

(2)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击痛,有腹水减轻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

(3)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未完全正常。

无效:未达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注:单项肝功能指标的疗效判断定,同显效、好转、无效中有关规定。

2、其他:观察应用彩色超声或CT测定腹水变化。

(一)评价方法

1.主要症状及体征的评价方法

(1)通过四诊对主要症状的改善或加重程度进行评价;

(2)通过体重和复围得测量对腹水的改善或加重程度进行评价;

(3)通过B超测量腹水深度对腹水的改善或加重程度进行评价;

2.主要疗效指标的评价方法

(1)通过B超和/或上腹部影像学检查(CT、MRI平扫或增强)对肝脾形态学及腹水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价;

(2)通过生化检查(如;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对肝脏功能进行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