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勇彭星琦⊙单位/医院病例回顾患者女,42岁,因发现左侧乳腺包块4年余,明显增大伴肿痛瘙痒不适1周入院。患者自诉4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乳腺包块,质韧,偶有胀痛不适,无溢液等不适,未曾治疗。既往体健,无其他病史。入院查体左侧乳腺约1点钟方向触及一个大小约3cm×2cm×1cm包块,活动可,质硬,边界清,无发红、破溃及橘皮样改变,乳头无溢液、回缩及凹陷。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超声检查左侧乳腺约1点钟方向脂肪层内见一个混合性回声,范围约35mm×12mm,边界不清(图1)。混合回声周边及内部见数个低回声区,形态各异,大部分呈条索状,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点状、线状高回声,低回声似相互延续。其中较大一个低回声大小约15mm×8mm,呈椭圆形(图2)。左侧乳腺脂肪层内另可见数个高回声,比较尚清,其中一个大小约7mm×7mm(图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混合回声内见点条状血流信号,低回声及高回声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4)。基于上述超声表现,对于此例乳腺包块,我们提示脂膜炎可能。然而,术中所见却大吃一惊。术中,左侧乳腺脂肪层内触及不规则肿物,质硬。术中肿物破裂后,可见白色条带样物及异常液体溢出,后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鉴定为曼氏裂头蚴。图1灰阶超声示包块呈混合性回声,边界不清图2灰阶超声示乳腺内低回声,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图3灰阶超声示乳腺脂肪层内高回声图4彩色多普勒示低回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病例讨论曼氏裂头蚴病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器官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全国各地均有人体曼氏裂头蚴病报道,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本病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局部敷贴生蛙、蛇肉或蛙、蛇皮;②食用生或未煮熟蛙、蛇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③饮用未经处理的水;④经母体胎盘感染胎儿。本例中,后经追问病史,患者喜食烧烤,可能系此感染。曼氏裂头蚴病临床症状因其移行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常见部位为眼睛、皮下、口腔颌面部、脑部及内脏,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甚至形成脓肿。文献报道皮下裂头蚴病约占35.53%,表现为游走性皮下肿物,常累及躯干表浅部分,如颈部、胸腹壁及四肢皮下。乳腺曼氏裂头蚴较为罕见,仅见零星病例报道。本例中,病变位于乳腺脂肪层内,诊断过程中,高回声区考虑为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低回声区考虑为脂肪坏死。一直询问患者是否有外伤史,万万没想到是元凶竟是寄生虫,故而误诊为脂膜炎。不过,术后的病理也提示脂肪组织中见大片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隧道周边炎性细胞浸润。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乳腺脂膜炎。乳腺脂膜炎乳腺脂膜炎又称乳腺脂肪坏死,是乳房在显性或非显性创伤后引起的一种无菌性脂肪坏死性炎症。文献报道约有37%-50%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亦可继发于乳腺炎、乳房外科手术等。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且乳房较大者,病变部位位于皮下脂肪层,较少发生于腺体实质内。本病几乎都以乳腺肿块为主诉就诊,典型者临床表现为乳房外伤后出现皮肤瘀斑,几周后形成肿块。乳腺脂膜炎超声表现可分为以下三型
1、囊肿型
多出现在病变早期,脂肪组织被组织及血液中释放的酯酶溶解液化。随后液化坏死的脂肪周围形成少量的结缔组织,包绕液化坏死的脂肪形成单发或多发的脂性囊肿。超声表现为囊性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周边可见厚薄不均匀的高回声环。2、混合回声结节型随着疾病的进展,液化坏死的脂肪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故而超声表现混合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内见散在的小囊状无回声区。3、低回声结节型如脂肪坏死时间较长,坏死脂肪组织被分解吸收,纤维组织高度增生形态结节。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边界不清,甚至可呈毛刺状。因此,从病变部位到超声表现,比较符合脂膜炎改变,故而误诊。分析误诊原因,我们认为曼氏裂头蚴寄生于乳腺,较为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超声表现存在脂膜炎改变。那么,乳腺曼氏裂头蚴又是什么样的超声表现呢?回顾文献我们发现乳腺曼氏裂头蚴超声表现多呈不均质低回声,形态各异,多呈迂曲的管条状结构,甚至可见蠕动,与本例有相似之处。低回声内见点状高回声,柳忠峰等认为这与虫体内石灰小体有关。本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新发地区,影像学检查价值有限,确诊需要通过手术或病理组织检查取得虫体。参考文献:[1]严松莉.乳腺超声与病理[M].人民卫生出版杜,:-.[2]柳忠锋,于丽丽,等.多发皮下曼氏裂头蚴超声表现1例[J].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4(20):.[3]谭莹,林冬梅,*小平.乳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超声表现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8(6):.
策划/苏姗
投稿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