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临森林小屋~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如病*、亚病*,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以及细菌、真菌等。这些微生物有的寄生在人体内,对人体有益,如益生菌;有的对人体有害,诱发急性传染病、各种感染等。
有害的微生物感染人体,会诱发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引起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甚至肿瘤。医院,就要抽血化验,必查血常规,其检查结果涉及十几项,每一项结果都是数字,有的升高、有的降低、有的正常。您肯定是一脸的蒙圈,我得了什么病?
血常规主要是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个部分是否正常,其中红细胞及血小板与营养状况、骨髓功能、放射辐射、药物使用、高原居住、体重增加及有无鼾症等相关,本文不讨论。
本文将重点论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也是血常规检查用途最多的。白细胞也称“白血球”,是指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构成的一组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这5种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各异、占比及功能各不相同,可协同作用共同抵御着病原体(如细菌、支原体、病*、异物、外伤等)的入侵。
中性粒细胞
是血液内含量最多也是最有效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是人体强大的“守卫兵”。非特异性是指无论是何种病原体侵入,中性粒细胞会将其通吃(吞噬)、释放溶解酶将其消化和清除,最后“壮烈牺牲”。它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是抗击病原体入侵战斗力最强的。为保持其强大的攻击力,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只有6-10小时。它随血液循环,是流动的始终保持战斗状态的“精锐部队”,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另有同等数量的即将成熟的粒细胞依附在微静脉的血管壁,成熟后穿过血管壁、进入血液补充或替换战伤、战死或自然死亡的“精锐部队”。这些依附在血管壁、即将成熟的粒细胞相当于“后备*或机动部队”,遇感染加速成熟,随时可以参与战斗。一旦病原体侵入血管,“机动部队”迅速进入血液,与“精锐部队”一起追杀入侵的病原体。当病原体侵入组织,“精锐部队”也能穿过血管壁,与“机动部队”一起冲向感染部位,清除病原体。
嗜酸性粒细胞
是人体固有的免疫细胞,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可促进炎症和调节免疫,主要参与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和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过程。升高见于多种疾病,如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感染性疾病(细菌、真菌、病*)、结缔组织病、肉芽肿和肿瘤等。有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目前原因不明,如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新近的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白细胞,有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最多见的原因是蠕虫(肠道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过敏性哮喘、鼻炎、荨麻疹等)。
嗜碱性粒细胞
也是固有的免疫细胞,数量最少,含有肝素、组胺及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参与急、慢性炎症反应,抗寄生虫,调节固有免疫及获得性免疫。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感染、花粉症等过敏性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淋巴细胞
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约占90%)。T细胞负责的细胞免疫,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的微生物感染、移植排斥和迟发型过敏反应等。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可进一步了解免疫性疾病、病*感染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等。B淋巴细胞负责体液免疫,通过分泌多种抗体,参与免疫反应,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可见,淋巴细胞是特异性的免疫细胞,相当于“特种兵”,定点清除某种病原体。
单核细胞
是白细胞中体型最大的,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大部分粘附在血管壁,少数随血液循环,在血中停留2~3天后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吞噬细胞,寿命可达2~3个月。单核细胞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可吞噬进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如病*、疟原虫和细菌等,并可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因此,单核细胞也属于非特异性的免疫细胞,相当于“精锐部队中的精英”,不仅自己勇猛善战,可以调动“特种兵”协同作战,还能变身后长期作战。其升高提示感染较重或持续。
简单来说,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就是通吃(吞噬)所有病原体,释放溶解酶破坏病原体的结构,杀灭及清除。如通吃(吞噬)的是病*,不仅溶解酶对无细胞膜的病*不起作用,而且病*还在中性粒细胞内安营扎寨(寄生)、过起了日子(解体、复制)。中性粒细胞赶紧招呼朋友(淋巴细胞)帮忙。淋巴细胞是特异的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制导武器),清除特定的病原体(精准打击)。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人体固有的免疫细胞,固有的含义是人体为防止过敏和寄生虫而产生的,其吞噬作用较弱,但含有的特殊物质防止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相当于“防化部队”。
有害的病原体,以病*最为多见,约占一半;其余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吸烟、不洁饮食、环境污染、患某种疾病等会造成人体抵抗力降低,病*则乘虚而入。病*侵入必然会影响及消耗人体的防御体系,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也会趁火打劫。
病*比细菌小很多,是纳米级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体细胞内。病*侵入人体,在细胞外是有感染性的病*粒,进入宿主细胞后病*解体进行复制、失去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可将其吞噬,因病*没有细胞膜,溶解酶破坏不了它的结构,无法杀灭和清除;病*进入中性粒细胞后解体、复制、感染性消失,或被中性粒细胞排出或致中性粒细胞死亡,使病*暴露在细胞外,重获感染性。大约一周左右,病*几经复制后其*力减弱,而接受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了足够的特异性抗体,病*可被逐渐清除。因此,病*感染时,大多在7-14天后自愈,早期体温波动明显(如上午低、午后高),血常规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增高。
细菌是微生物中个头最大的,拥有完整的细胞膜。当细菌侵入时,中性粒细胞、即将成熟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其吞噬、包裹,释放溶解酶破坏其结构,进行杀灭和清除。每个中性粒细胞可处理5-25个细菌,所以侵入的细菌越多,所需的中性粒细胞就越多。因此,细菌感染时,体温会持续升高,血常规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及单核细胞的增加、淋巴细胞正常或降低,升高的幅度与感染的程度正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应考虑为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鼻炎、荨麻疹等或寄生虫感染。
有害病原体的侵入如果是大小介于病*和细菌之间的衣原体、支原体或立克次体等,血常规的特点往往与病*感染相似。
总之,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数值,通常表示机体抵抗力的强弱及免疫、骨髓的功能状态。寒冷、情绪、运动等因素对其有影响。由于白细胞的寿命只有6-10小时,因此一天中可能需要多次检测以综合判定。有时为确定感染的性质,还需进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病*分离、细菌培养等检查。
病原体感染人体以及机体进行反击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可能有多种病原体的同时侵入,并不像本文所说的那么容易区分。如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成倍增高,或在血涂片检查发现细胞形态异常,则有白血病的可能,如淋巴瘤、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而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等的数值小于正常下限的60%,常表明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需排除骨髓抑制或药物的影响。
1.如果觉得本文不错,点击右上角,可以将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2.如果有任何问题想要咨询,请编辑“姓名+所患疾病+联系方式+阐述病情+最近报告单”,发送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消息传达到专家那里,竭尽所能解答您的所有疑惑。
免医院;
免费指导您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免费指导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免费指导饮食和生活注意事项;
免费为您提供国内先进的血液病治疗信息。
我们可以
WECANDOIT
”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