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1项特定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复制链接]

1#
缺铜会得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hl/190329/7007768.html

超敏C反应蛋白(全程)(hs-CRP)

临床意义:

(1)颅脑损伤后CRP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是反映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观察疗效的理想指标,对判断伤情轻重、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2)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情的一个敏感指标

(3)是未来冠状动脉时间的预测指标。

(4)全程C反应蛋白可替代普通C反应蛋白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临床意义:

(1)A组链球菌感染后1周,ASO即开始升高,4~6周可达高峰,并能持续数月,当感染减退时,ASO值下降并在6个月内回到正常值,如果ASO滴度不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复发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多次测定,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抗体效价逐渐下降,说明病情缓解。

(2)由于人们常与A族链球菌接触,正常人也存在低效价的抗体,通常当效价IU/ml时,才被认为有诊断价值。

(3)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等ASO明显升高

(4)少数肝炎、结缔组织病、结核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亦可使ASO增高

(5)少于15-20%的健康人血清中的ASO含量高于IU/ml。大多数新生儿的ASO含量高于其母亲,但在其出生后数周内ASO含量会急剧下降。学龄前儿童的ASO值通常低于IU/ml,然后随年龄的增加ASO值增加,并在学龄期达到顶峰,成年后ASO值下降。

类风湿因子(RF)

临床意义:

升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多种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病*感染。

C反应蛋白(CRP)

临床意义:

(1)细菌和病*感染的鉴别诊断

CRP升高与感染的程度正相关,当病*感染时,CRP在绝大多数病*感染中的血清浓度变化不大或基本保持不变。

(2)CRP与心血管疾病

据报道CRP在急性局部缺血和心肌梗塞时升高。CRP并可预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发作的局部缺血,心绞痛患者继续梗塞以及吸烟者冠状动脉死亡,甚至CRP可作为外观健康者未来发生心肌梗塞或中风的预兆。

(3)CRP与妇科疾病

CRP测定也有助于妇科患者并发感染的研究,对羊膜破裂早产并伴有绒毛膜炎的孕妇,CRP测定最具有准确和早期预报作用。

免疫球蛋白A(IgA)

临床意义:

(1)升高: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特别是肝的炎症过程会使血清IgA水平升高;多种骨髓瘤能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或多克隆IgA

(2)降低: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蛋白质从肠内流失及通过被烫伤的皮肤而流失也可以引起IgA浓度降低。

免疫球蛋白G(IgG)

临床意义:

(1)升高:见于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慢性肝炎、传染性疾病和胆囊纤维症等

(2)降低:见于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免疫球蛋白M(IgM)

临床意义:

(1)升高: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细菌和寄生虫传染病、肝脏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胆囊纤维症。

(2)降低: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蛋白质流失性肠道疾病及烧伤。

补体C3(C3)

临床意义:

1)升高:

常见于某些急性炎症或者传染病早期,如风湿热急性期、心肌炎、心肌梗死、关节炎等;

2)降低常见于:

(1)补体合成能力下降,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补体消耗或者丢失过多,如活动性红斑狼疮、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及晚期、基底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严重类风湿关节炎、大面积烧伤等

(3)补体合成原料不足,如儿童营养不良性疾病

(4)先天性补体缺乏。

补体C4(C4)

临床意义:

C4是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一个重要组分,它的测定有助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治疗和病因探讨。

(1)升高:常见于风湿热的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塞、Reiter综合征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等;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在SLE,C4的降低常早于其他补体成分,且缓解时较其他成分回升迟。狼疮性肾炎较非狼疮性肾炎C4值显著低下。

纤维蛋白原(FIB)

临床意义:

1)升高:

(1)肾病综合征(NS)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达10g/L,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

(2)心脑血管疾病 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3)血液流变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

(4)其它因素 如遗传倾向性、年龄增长、高脂血症、吸烟、原发性高血压、肥胖症、口服避孕药及妊娠期等。

2)降低:

肝脏疾病 纤维蛋白原在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1.5~3.5g/L,当肝脏严重受损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

临床意义:

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具有相当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68%~75%),即使是RA早期患者,敏感度也有40%~60%。

还有学者认为,CCP抗体不仅是RA早期诊断指标,而且是鉴别侵蚀性、非侵蚀性RA的灵敏指标,CCP抗体阳性者通常出现或易发展成较抗体阴性者更严重的关节骨质破坏。

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RF)和CCP抗体,将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来源:检验医界网、检验之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