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是同一物,如何分赤白赤芍白芍辨 [复制链接]

1#
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6.html

现在患颈椎病的人群越来越多了,因为低头族的关系吧。他们大部分都是症状轻微的时候没有重视,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我自己调理颈椎病的经历跟一些经验。我不是托儿,也不是搞推销的;有兴趣的就看,不想看的直接跳过,不要为此骂我。如果您能耐心看完,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经验。我和颈椎病的故事——我叫林家栋,今年33岁,出生在浙江绍兴。没错,就是出过蔡元培、鲁迅、周建人等很多名人的浙江绍兴。在大学学的专业是金融学,我在上学期间比较勤奋好学,所以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我的大学生活很简单:上课、去图书馆看书、宅在宿舍看电影。到了大四,有很多不错的单位、公司到学校来招聘。准备毕业论文、准备参加各种面试,压力大、时间赶,导致我不能按时休息,整日整夜的奋战准备,忙到偶尔的腰部酸痛都无暇顾及。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怀念大学时光的。这是大学时候,同学偷拍的,坐在我旁边的是大学时候跟我关系最好的哥们儿,那时候很多人说我们俩像双胞胎;当时不怎么觉得,现在翻翻老照片自己都觉得我俩确实很像。你们觉得呢?

就这样,从大学校园刚步入社会的我,初到工作岗位,一种兴奋劲鼓舞着我比一般人更加努力,工作上的进步可以给我带来信心。查资料、整理数据、归类调查结果,每天忙到凌晨,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了,日子过得倒也很充实。宿舍看电影。但是伴随着过度“充实”的日子而来的是脖子酸痛、胀痛、刺痛感,胳膊没劲、手指发麻,肩膀背部也有胀痛感;坐久还会头晕、恶心;颈部疼痛程度时强时弱,并逐渐加剧;用手捏一捏脖子或适当活动能减轻疼痛、活动过度又加重。

一开始以为最近加班多坐姿不良、过于劳累、睡眠不足导致的一般颈肩部酸痛。自己又从网上搜了一些缓解疲劳的运动视频来跟着做,疼痛加剧时自己捏捏脖、活动活动肩膀,后来还从网上买了按摩拳击锤来捶背;因为觉得太可爱,加上陪我度过了那么多疼痛的日子,所以至今都没舍得扔。

当然最开始我是不知道当时我的这些症状就是轻微的颈椎病,当时症状也跟现在不太一样。后来脖子和肩膀的酸痛、胀痛、刺痛感也一直没好,倒是越来越明显;最严重的时候,晚上好不容易忍着脖子酸痛睡觉,一觉醒来会感觉脖子都快断了;白天无法久坐,久坐过去十几分后,还会有头晕的感觉;一扭头就感觉痛苦异常,这种痛苦一直持续了两到三个月。

检查

我害怕得了什么大病,去做了检查;风湿免疫科检查都正常,查过风湿、类风湿全套,免疫全套,主任说做这项检查的重点是:看有没有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结缔组织病或者一些未分化的结缔组织病;颈椎X光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无侧弯,两个椎间盘突出,也无其他异常;

口服副作用太大,又不管用~哭主任说我这是颈椎病,给我开了几盒口服药(有的还是进口货,很贵;有的90多块钱一盒的口服只能用3天),并嘱咐我要忌烟酒、咖啡浓茶、鱼腥、油腻食物。等口服药拿回来后,便开始服用。别看每次就吃12片,吃口服药还没看到作用就把胃给吃坏了。脖子疼痛没远离,半路还杀出个胃部不适。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口服药基本判定无效,也许有些颈椎病病友吃口服药有用,我也弄不清我是怎么回事。密集型针灸,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后来我接受了密集型针灸调理,那么多长针扎进颈部,那种感觉也是挺“爽”的。做了几次密集型针灸,感觉颈部疼痛稍微缓解了。可过了两个星期,疼痛又回来了。

运动锻炼,其实只是辅助康复当时以为主任的诊断可能有误了,又换了不少主任,结果大多数都说是颈椎病。其中有个姓张的主任建议我好好做锻炼,我从网上、书上、电视上学到了一些锻炼方法,便自己开始锻炼。我做过的锻炼有:1、颈部体操:说是可以起到缓解肌肉紧张作用,我每天坚持做90次,坚持了6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疼痛,但后来作用不太明显。2、背部肌肉练习:这一动作可以使后背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能缓解疼痛,但时间一长就没作用了。3、在床上做背飞动作:每天20分,坚持5天左右,无明显作用。4、慢跑:是我锻炼时间最久的一项运动,持续了4个月,一开始每天慢跑30分,后来每次40分,慢跑回来剩余的时间做其他的锻炼,最后腰部感觉好受了点。慢跑没有让颈椎病远离我,但是让我的体质明显上了一个台阶。5、学游泳:一个病友在

分享 转发
TOP
2#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是同一物,为何分赤白?

——赤芍白芍辨

芍药是一味古老的药物,中医运用芍药治疗疾病已经有年的历史,至今还是临床必不可少的经典药物。多少年来,历代中医将芍药细化为赤芍、白芍两种,分别使用。中医五版教材《中药学》教材将赤芍归到“清热凉血药”一节,言其“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将白芍归到“补血药”一节,言其“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后来历版教材均循此说。

但是,仔细看看药物出处,各版教材均说赤芍、白芍来源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但是,《神农本草经》是这样记载的: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也就是说,《本经》那个年代,还没有赤芍和白芍之分,在把《本经》作为临床药物参考书的张仲景医生眼里,也没有赤芍和白芍之分,而只有一个“芍药”。所以,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没有出现“赤芍”“白芍”,而以“芍药”统而贯之。更为重要的是,张仲景对芍药的运用,也基本遵循了《本经》中对芍药的记载。

开始联想:治太阳中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腹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治身疼痛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历节病的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脚挛急的芍药甘草汤,治小便不利的真武汤,治癥瘕的桂枝茯苓丸,治下血不止的芎归胶艾汤、温经汤·······是不是和《本经》记载非常一致?)

但是有人说了,《伤寒论》第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下面说芍药甘草汤是“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啊!白芍药这不是很清楚吗?

但是整本《伤寒论》《金匮要略》,通篇都说是“芍药”,只有这个地方是“白芍药”。如果那个年代就把赤白芍(功效)分的这么清楚,依仲景祖师爷那个暴脾气,哦不,那严谨劲儿,该用赤芍还是白芍,会在竹简上一刀一刀刻的一清二楚的。这个“白芍药”的“白”,是后世(而且很可能是好事者)加上去的!在《伤寒论》的其他版本,如《康平本》《康治本》,芍药前,均无“白”字,更是强有力的证据!

那么,赤芍白芍啥时候开始区分的呢?从晚于仲景多年南朝隐士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开始,芍药有了赤白之分。陶弘景在《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都是陶弘景的,都已经散失,有人推理《本草经集注》为《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合辑,anyway,版权都是陶弘景的没错)中依然只出“芍药”一条,只是提到有“白”“赤”而已:“味苦、酸,平、微寒,有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胜膀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由此可见,当时对赤白芍功效、主治的区别仍然不是十分清楚。

直至唐末宋初,古代中医界才逐步将赤白芍两药分用。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广利方:治金疮血不止,白芍药一两,熬令*···。”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在芍药甘草汤后注:“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这算是对两药功效的经典定义了。当前《中药学》的教材对赤白芍的叙述,即与此说一致。

不过,定义归定义,那现在的赤芍、白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生物学上讲,结构决定功能。药物也是如此。对比赤芍白芍,首先应该了解,二者是怎么来的。

白芍,为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

赤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或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的根。

而川赤芍也是毛莨科植物。。。

那也就是说:白芍和赤芍,均来源于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芍药的根),白芍为芍药的根,赤芍为芍药或川赤芍(川赤芍也是毛茛科)的根。这意味着,它们的遗传背景和次生代谢途径十分相似,十分相似。

到了近代,划分赤白芍则以是否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等为依据,认为白芍主要为栽培品,赤芍多为野生品。

这明显也是站不住脚的,哪还有这么多野生品额,不吃到假货就是幸运的了···

再看加工方法:

白芍:夏秋季采挖,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透心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切薄片。炮制有生用、酒炒、醋炒。

赤芍:春秋季采收,除去根状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晒晾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足干。其炮制品名有:赤芍、炒赤芍、酒赤芍。

由此不难看出,白芍采收后要经过浸泡、刮皮、沸水中煮透心等炮制加工使其所含成分(如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儿茶素等)与赤芍产生较大差别,这也许是导致两药功能主治不同的药理学基础。

写到这里,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白芍,是“稀释”了的赤芍;赤芍,是“浓缩”了的白芍。

但稀释、浓缩到了什么程度,就真的难以评估了。所谓“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白有多补,赤有多泻,也要看各家的临证经验了。一般无明显寒象时,习惯多用赤芍;大便偏稀,多用炒白芍;大便不稀,习惯多用生白芍、赤芍;便秘(芍药证的便秘大便多为羊屎状)明显,多生用至30g及以上(西药帕夫林即白芍提取物白芍总苷,具有比较明显的通便作用);痉挛性疼痛者,多生用至30g及以上。当然,也有人习惯赤白芍合用。但基本上没有违背“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及中药学教材上的定义,但是,我们不应该将教科书上的概念扩大化、固定化,尤其不应该认为赤芍有多寒凉多可怕,其实二者均较为平和,必要时应放胆使用,不然药物就要面临失去用武之地、功能大大畏缩的危险。

下面附一则笔者医案,曾发表在《经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