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隐隐感觉偏头痛要发作,周六果不其然头痛出现在右侧,上午开车去了比较远的批发市场买了蔬菜猪肉牛肉,回家做罗宋汤,本以为不吃药可以撑到自然缓解,下午忍无可忍吃了一粒散利痛,不到半小时痛感消失。芬必得和散利痛是多年来一直常备的止疼药。
今年头痛出现的次数相较于以往,已经少了很多,尤其是之前的大半年,可能有部分原因归因于去年喝中药进行了调理,中医初诊把脉说出了我有超过10年的头痛历史,所以在处方时,有考虑调理头痛;另一方面原因,有可能是确诊了免疫病之后,不严格的断过面食。
最近偏头痛出现次数增多,随手记录了疼痛出现的时间、症状、以及饮食相关信息。也许是要进入冬天,天气渐冷,温度的刺激会引起头痛发作,也许是饮食里突然出现了麦片。
曾经是丁香园的用户,工作原因去过其所在的杭州总部参观,也曾买过五谷磨房作为早餐,上个月看到丁香园和五谷磨房合作出了麦片,趁着活动买了两种麦片各两包。其中“吃个彩虹”营养搭配,做早餐可以节省时间。
我是明确知道产品过敏原提示信息的,过去的两年,只有最开始半年包子馒头面条蛋糕饼干类基本不碰,此后的一年半偶尔会吃但不频繁,有时也会吃面条,但没有出现这次吃麦片当天就出现明显偏头痛的状况。
在10月21日记录之前,我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过头痛,甚至一度以为是不是好的差不多了。
在10月21日出现头痛之后,怀疑当天吃的麦片是致病原。没有吃药,通过睡觉休息得以缓解。
在10月24日,也就是两年复查的当天,医院,回家已经中午,又泡了“吃个彩虹”填饱肚子。根据记录,下午出现的头痛。幸好当天是周六,头痛出现就休息。
出于好奇,也为了验证麦片的头痛致病原的想法,在随后一周的周日上午,起床晚了,又吃了一碗“吃个彩虹”,根据记录,当天下午头痛出现。
“吃个彩虹”的过敏原提示如上图,不能逐一排除到底是哪个成分导致我吃了后半天左右头痛发作,至少让我知道纯麦片类以后尽量不碰。
说起我的偏头痛,想起读书时曾经在QQ空间记录过每次疼痛的情况,也是为了以后能避免一些致病因素,但没有坚持长久,因为实在是不太可控。每次疼痛持续1-3天不等,有时无法判断到底是什么因素触发。
十几年前很有历史感的记录↓
这么多年,没有把偏头痛当做一个严肃的疾病对待,也曾做过脑CT,没有发现异常。读书时不吃药,撑过去,那时年轻;工作后开始吃药,毕竟疼起来没心思工作。最长吃的就是芬必得和散利痛,散利痛效果立竿见影。
最近重新看《原始饮食》,偏头痛虽然不是明确的自身免疫病,但很可能是我确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干燥方向)的中间危险因素,并且是在十多年头痛史中慢慢积累,由量变到质变。
饮食对偏头痛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没有严格的循证学依据,但作为生活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又常常被患者用来作为对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之一。
年5月一篇发表在《Nutrients》杂志的综述,提到了饮食行为和饮食元素会影响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已知多种饮食触发方式,产生了主要用于偏头痛预防的消除饮食、生酮饮食和综合饮食。虽然现在文献还没达成一致共识,但现有数据可以为偏头痛患者带来有益的饮食干预。文章还提到了饮食可能会干扰脑肠轴或者偏头痛表观遗传学。饮食作为可改变的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需要引起重视。
(年IF(JCR),4.)
年9月一篇发表在《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的关于胃肠道紊乱与偏头痛的综述。
(年IF(JCR),3.)
下图解释了胃肠道微生物是如何导致偏头痛:免疫、内分泌、代谢和神经信号是肠道微生物影响大脑功能的重要途径。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升高,白介素-10升高;肠道菌群改变(营养不良)会影响正常营养吸收(色氨酸代谢)、屏障通透性、粘膜免疫和内分泌细胞,进而影响某些沟通通路,这些会导致某种微生物产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白介素-10(↑)和5-羟色胺(↓)的异常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升高,白介素-10升高和5-羟色胺的下降,可以调节硬脑膜血管舒张反应,进而引发偏头痛。
从健康管理的角度看,大多慢性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年龄、性别、遗传这些属于不可改变因素,有些疾病随着年纪增加,发病率增加,有些疾病跟性别有关(比如未分化、干燥、狼疮,女性居多;再比如乳腺癌),有些会有明显的遗传特性,这三个因素因素我们都无法改变。
但是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调整,比如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久坐不动。对于正常人,日常饮食可以参考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而对于有潜在疾病尤其是跟食物相关的疾病时,那么,就需要密切关于平时吃的食物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比较困难。工作需要外食,在家里大家一起吃饭,需要额外单独做一份饭菜,无疑增加了工作量,而食物的影响,通常需要长期执行后看效果,所以能坚持,个人认为需要较强的执行力和毅力。
曾经不严格禁面食半年,喝中药期间,不吃海鲜以及上火的食物,坦白说,没有完全执行,记得出差去珠海,那一桌全是海鲜,吃还是不吃呢?当然是要吃,总不能就我自己不动筷子。
几乎不吃面食的那半年,有那么几个瞬间,大脑清晰(刚确诊时了解到脑雾,整天头昏昏沉沉)。
下图是从手机翻出来确诊后三个月时参考AIP饮食,用骨头汤煮蔬菜,同时用芋头薯类代替大米,低碳水饮食。那一阵,经常顿骨头汤,同时补充动物内脏(从小不太爱吃内脏)。
随着时间推移,病情稳定,心态稳定,慢慢回到以前的生活常态,饮食上也慢慢添加之前缺失的部分。
直到最近吃了麦片,并且发现每次吃完都会出现偏头痛,很可能这类食物通过胃肠道,影响到了大脑神经功能。那以后尽量避免即可。
食物、偏头痛、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看起来独立,却又密切关联的三个方面。
食物影响肠道功能,进而影响偏头痛以及免疫,而偏头痛又是免疫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食物的作用不可小觑。
关于我:
年10月:确诊干燥综合征
年11月:医院确诊未分化结缔组织综合征
确诊时指标:抗核抗体1:阳性,SSA弱阳性,唇腺活检二级(三级可明确诊断干燥),眼泪测试左2右7,角膜荧光染色正常,白细胞下降最低2.3
确诊时症状:膝盖一过性疼过一次,乏力,右侧颈部淋巴肿
目前状态:白细胞血小板偏低,及格线左右,还算稳定;复查三次SSA阴性,平时无明显症状,容易疲劳。没有吃药,努力改变生活方式中。
未分化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