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王璐)“医院工作时,有一次去皮肤科会诊一位皮肌炎合并快速进展性肺间质肺纤维化的患者。”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刘毅教授回忆起了她和间质性肺疾病的第一次交手: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劳力大口地喘着粗气,氧饱和度只有50~60、心脏蹦到~。“要知道临床患者氧饱和度小于90,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了。”尽管当时使用了大剂量的激素,但依旧回天乏术,三天后,这位患者憾然离世。
这位患者给刘毅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这个病例,让她不仅对呼吸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与间质性肺疾病(ILD)结下了不解之缘。
破局,ILD诊疗手段日益丰富
从刘毅接触第一例患者至今,20年的时间过去了。虽然临床上对ILD的认知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也更为多样,但对于ILD患者来说,明确自己的病因,依然是一条漫漫长路。然而,由于像刘毅这样的医务工作者前仆后继、奋力开拓,这条长路终将逐渐成为通途。在临床上,刘毅见过太多辗转多地求医问药,却没有得到明确诊疗方案的患者,这也是她不断砥砺前行的源动力。作为一大类具有独特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ILD目前包括多种不同亚型[1],近20年来,有关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CTD-ILD)、结节病、进展性肺纤维化(PPF)等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探索一直是国内外间质性肺疾病(ILD)专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