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间质性肺炎真的只能活23年 [复制链接]

1#
<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信息时代,动动手指就有信息了,好还是不好?

经常遇到一些患者,一脸愁容说:医生我这个间质性肺炎是不是看不好了?网上说就能活2~3年?更有甚者,携带单位体检CT报告“下肺见纤维条索影”,说:医生我是不是得了肺纤维化啊?

其实,间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炎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治对呼吸专科医生而言,也是非常困难的,真不是几句话能讲解清楚。难怪病人常会一头雾水,焦虑拉满。

1.什么是间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炎和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间质是肺的支撑结构,是指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组织,如:肺泡间隔内的血管、淋巴组织、胶原结缔组织等。肺间质的病变通常会累及肺泡实质、血管和胸膜等,从而使这类疾病的表现更为复杂。实际上,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有多种具体的病名,其中仅35%的ILD已找到致病原因:如过敏性肺炎、尘肺、病*性肺炎、风湿病性ILD等;还有65%的ILD病因未明:如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肺泡蛋白沉着症等。年《欧洲呼吸综述(EurRespirRev)》将ILD归纳为5大类,分别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ILD、过敏性肺炎、结节病和其它ILD。该分类贴合实际,临床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强(图1:ILD的分类)。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ILD的一个亚类(在分类图的最左侧),其特征为间质腔扩大伴炎症细胞浸润;有时还伴有纤维化,表现为胶原沉积异常或者成纤维细胞增殖。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IIP中的一个具体的疾病(位于上图第一列,第一行),指病因不明,以慢性纤维化为表现的IIP。

2.ILD,IIP和IPF的关系如下图

(大圈为ILD,中圈为IIP,小圈为IPF;绿圈为所有的能导致肺纤维化的疾病):(图2)

备注:ILD:间质性肺疾病;IIP: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PF:特发性肺纤维化)

看到此,各位读者一定明白了为什么间质性肺疾病不等于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不是肺纤维化,体检CT的几根索条影更不是什么肺纤维化了吧!

3.那么,得了这些病,真的只能活2~3年吗?

上述可见,间质性肺疾病(ILD)林林总总,疾病诊断和病程变异性很大,个体差异也很大,说到生存(即预后),先从变异性最小的特发性肺纤维化说起。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多发生于65岁以上、男性为主,具体病因未明,CT表现为双下肺和双侧胸膜下为主的蜂窝影、网状影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临床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干咳等,有的病人在病程中会突然加重,表现为气急突然加重、紫绀和呼吸衰竭等。IPF的平均预后比较差,约为2.5~3.5年,但自然病程的个体差异仍然较大,下图显示了该病不同的自然病程:A急性进展;B多次急性加重导致进展;C和D缓慢进展(图3)。因此,即使患了肺纤维化的病人也不要丧失信心,需要分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发展模式,这些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治疗和长期随访中不断观察总结。

备注:A:急性进展;B:多次急性加重导致进展;C和D:缓慢进展

4.非肺纤维化的其它间质性肺疾病,预后如何呢?

呼吸顶级期刊《欧洲呼吸杂志(EurRespirJour)》年发表文章讨论了几种具有致肺纤维可能的间质性肺疾病(ILD)的预后,其中最差的仍然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而其他类型如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结节病(Sarcoidosis)和慢性过敏性肺炎(ChronicHP)等的预后都好很多(图4)。

备注:IPF:特发性肺纤维化;CTD-ILD: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arcoidosis:结节病;ChronicHP:慢性过敏性肺炎;IdiopathicNSI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otherILD:其它间质性肺疾病

据欧洲呼吸白皮书报道,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为60%、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接近%。据英国年~4年间的调查,过敏性肺炎的5年生存率为82%,而结节病5年生存率接近90%。

结语

综上,当因为症状或体检发现间质性肺炎或者肺纤维化时,医院明确诊断,判断疾病的分期和严重度,根据不同个体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在长期随访中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趋势,并逐步调整治疗方案。相信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将有更新、更好的治疗理念和药物造福于病人。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

作者:陈智鸿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

审核:宋元林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医学科普新局面。持续开展“健康方向盘”、“架起彩虹桥”和“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三大系列品牌活动。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已经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比赛之一,培养了大批医学青年科普人才,为青年医学工作者打造了新时代“有情怀、有温度、有传承、有创新”的四有科普舞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